核三延役公投辯論會在即 台灣是否走上日本核能復興之路?
2025 年,亞洲兩個地震帶國家——日本與台灣——在核能議題上不約而同出現政策回擁現象。不同於十多年前福島核災與反核浪潮所形塑的退場氛圍,如今面對國際燃料價格飆升與高耗能產業崛起,核電再度被視為「不得不面對」的能源選項。
日本已宣布將在 2040 年前恢復至少 20% 的核電占比,並興建新一代反應爐;台灣則透過《核管法》修正,為核電廠延役與重啟提供法源基礎。這些變化,意味著東亞能源政策即將邁入新的階段。
日本的政策轉折:災後十四年後的核電復興
英國《金融時報》7 月報導指出,日本政府正推動核能復興,作為因應電力不足與淨零碳排的雙重挑戰。在福島核災發生十四年後,日本決定重新啟動部分因災難而關閉的核反應爐,同時規劃興建新一代核能電廠,期望藉此確保穩定電力供應,並減少對進口天然氣的高度依賴。
根據美國能源資訊署(EIA)統計,日本從2011年福島事件以來,已重啟14座核反應爐,核電占發電佔比約 8.5%。
日本此波核電復興的背景具有多重因素,首先是俄烏戰爭後能源市場劇烈波動,使日本高度依賴進口的能源體系承受成本壓力;其次是 AI 與資料中心的快速擴張,特別是地處亞洲資訊樞紐的日本,預期未來 5 年內將新增大量高耗能設施。
根據美國能源資訊署(EIA)、日本能源安全政策研究報告等資料顯示,日本的天然氣供應幾乎全依賴進口,約九成以上;而台灣整體能源需求中約有 97–98% 仰賴進口,兩者在能源安全上都面臨高度供應鏈脆弱與國際市場風險。
多因素影響下,日本於今年2月正式通過的第七次「基本能源計畫」(Seventh Strategic Energy Plan),日本政府計畫在 2040 年前,使核電占總電力比例達約 20%,而再生能源預計提升至 40–50%。
儘管社會對核能仍存在陰影,但日本政府藉由修法、技術升級與地方政府協商,加快既有反應爐的安全評估與重啟步驟,並且投入資金研發小型模組化核電廠(SMRs),試圖以技術創新換取社會信任。
台灣近況:核管法修正與核三延役辯論、全國公投登場
與日本幾乎同步,台灣也在2025年中完成能源政策上的重大調整。立法院於 5月13日三讀通過《核管法》第六條修正案,明定核電廠可在原本40年運轉期限屆滿後,申請延長最多20年的延役期,為核一、核二、核三未來的可能重啟給予法律空間。
並在上周五(1號),核能安全委員會預告修正子法《核子反應器設施運轉執照申請審核辦法》,明定延役申請須提交包括老化分析、終期安全評估、耐震與輻射評估等六大項目,強化核安審查機制。
不過值得擔心的是,在輿情部分,根據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最新調查,雖有約 6 成民眾支持核能,但高達 9 成表示對能源現況其實不了解,顯示知識落差亟需填補。
而核三延役公投將於23號全國舉行,作為「前哨戰」的辯論會也將於7號至15號,每兩天舉行一場,替民眾補補課,好在公投那天決定自己與後代的未來。首場辯論將由反方-台電董座曾文生對上正方-清大工程與系統科學系特聘教授葉宗洸。
美國也擔心,能源不僅是民生也牽扯地緣政治
另一方面值得關注的是,美國近期也多次針對台灣能源政策表態。
今年7月底,前美國能源部長朱棣文(Steven Chu)與前戰略司令部司令艾里斯(Jim Ellis)於《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聯名投書,主張台灣為確保能源安全應重新啟用核電。
該文章指出,台灣作為全球半導體製造重地,供電穩定性關乎美國自身利益,因此核電可能是關鍵解法之一。
再往前一段時間的6月,美國商會(AmCham Taiwan)發表2025白皮書中也表明,其會員企業對台灣能源安全高度憂慮,並認為隨著核電退場、燃煤減少及天然氣供應不穩,在發展高耗能產業(如半導體與 AI)時,缺乏「穩定、可預測的電力供應」成為重大障礙。
白皮書中也指出,核三於 2025 年 5 月完全停機,無替代大型基載電源計畫,加上再生能源進展遲緩,使外商對投資信心下降。種種舉動被視為美方罕見的公開施壓,顯示核能政策不僅是民生議題,更牽扯到台灣地緣政治防衛的一環。
無論是日本重新擁抱核能,或台灣重新開啟核電討論,背後皆反映出能源自主、安全與低碳排放三者之間的結構性矛盾。台灣與日本皆是地狹人稠、地震頻繁的島國,在風險與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核電成為不得不再次審視的選項。
然而,制度設計能否補償社會信任的赤字?技術升級是否足以化解民眾的集體焦慮?這些問題,台灣無法迴避,最終大眾也必須做出選擇。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