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理財

用股利致富,穩穩領錢領到老?10年內讓資產成長3倍,竟然只要做「一個動作」?

商周財富網

發布於 06月30日02:00 • 馬克.利希滕菲爾德(Marc Lichtenfeld)

對於現在需要收入的投資人,我已經示範過如何透過持有每年股利成長10%的股票,在10年內將收益增加一倍。隨著持有成本殖利率的增加,這種方法應該能超越通膨的速度。如果通膨沒有過高,甚至還能再多賺一些。

當你將股利再投資時,這種投資方法會更加令人興奮。

我們都想要今天就能獲得更多收入。但是如果你不急著馬上獲得收入,並且能為了長期利益而延後滿足,那麼將股利再投資可以帶來你可能認為難以置信的報酬。

舉例來說,即使持有收益低於市場平均的股票,你也能在10年內讓資金成長三倍。

假設一檔殖利率為5%、每年股利平均成長10%、股價年漲幅為6%( 低於標普500 指數的長期年平均漲幅7.86% )的股票,10年內的複合年成長率將達到12.34%。1 萬美元的投資將變為32,028 美元。

只要再過5年,這32,028美元將會增加近一倍至62,754美元;再過5 年又會再次增加一倍以上至132,757美元,複合年成長率達到13.8%,總報酬率高達1,227%。

所以如果你有20年的時間,今天投入的10萬美元將在20年後增值至132萬美元。

股利再投資策略的力量來自於股利的複利效應。複利這個概念應該在我們小學的時候就開始學習。如果孩子從小就能理解這個概念,我們的國民將會更有金融素養,或許人們會更早開始儲蓄。如果我們能理解複利的運作方式─每一期的利息都會納入下一期的利息計算中,進而產生更多的利息(或股利),那麼也許我們的信用卡債務就不會失控。

所以2008 年金融危機期間,金融素養不佳的人會遭受嚴重損失,就不令人意外了。

許多研究顯示,缺乏金融素養往往導致人們的淨值較低,也更可能在退休時缺乏準備。

你不需要能根據殖利率曲線、標準差或投資的貝他值( beta)來做決策,但你必須清楚基本的概念。這樣當券商或財務規劃師提出建議時,你就有能力判斷這是否適合你,或是他們推薦某個產品只是為了賺取豐厚的佣金。

許多受過良好教育的人因為自身的財務知識不足而感到恐懼,通常會直接將資金交給他人管理,對投資建議只是茫然地點頭─有時他們點頭是因為不想顯得無知,或承認自己不懂。

我認識不少擁有碩士或博士學位的聰明人,卻盲目聽從券商的任何建議。就算你的顧問很棒,但你還是應該要清楚知道對方為什麼以某個方式管理你的資金。如果你能夠在年輕時就理解並應用複利的概念,就可以開啟財務獨立的道路。

我剛畢業時偶然看到的一個統計數字,徹底改變了我的財務人生:一個人若從21歲開始,每年提撥2,000美元到個人退休帳戶裡做投資,連續10 年後不再繼續提撥,他的收益仍會超過31歲才開始提撥並且持續到60歲的人。仔細想想,這個數字其實很令人震驚,但確實準確無誤,而這正是複利的力量。

換句話說,早期投資的總額2 萬美元,最終會比晚幾年後投資的58,000美元更值錢。
所以我年輕時就開始投資。我就像大家一樣買進共同基金,將我的財務未來交給專業人士。那些專業人士畢業於頂尖學府、有著高薪工作、經常出現在各大投資雜誌上。他們肯定能保障我的退休生活。

正如我在第3章中提到的,買進主動管理型共同基金並不是我所做出的最佳選擇,因為這類基金的績效連大盤都追不上。根據先鋒的傳奇創辦人約翰.柏格(Johnogle )的說法,1984年到2003年間,股票型共同基金的年平均報酬率為9.3%,而標普500 指數的報酬率為12.2%。

如果你買進追蹤標普500指數的SPDR 標普500指數ETF(SPDR S&P 500 ETF Trust,NYSE:SPY)並持有40年不動,可能還比把錢交給這些基金經理人的投資績效還要好。

我並不是要說基金經理人很笨,他們並不笨。我是要說打敗大盤是非常困難的事。有時候基金經理人交易過於頻繁,或是被迫頻繁調整投資組合。此外,你通常還需要支付至少1%的費用,來讓他們持有和管理你的資金。

如果將這筆錢投資於配息股,並使用提供手續費折扣的券商進行交易,你就幾乎或完全不需要支付買進費用,之後也沒有任何管理費用,不會每年被基金經理人或財務顧問從資產中取出1%。如果你持續支付這筆1%的費用20年,累積的金額將超過原始投資金額的20%,這就是複利的威力。

假設你有一個10萬美元的共同基金投資組合,績效超過同類型投資,而且追蹤標普500指數,費用只有1%。經過20年後,該投資組合將價值34.6萬美元,但你需要支付超過4.1萬美元的費用。而這筆錢應該是你的退休金才對,而不是支付給富達XYZ 基金經理人,或是美林證券的戴夫,他幫你設定了投資組合後,除了每年12月寄張聖誕卡給你,就沒他的事了。

表5.1 顯示共同基金與一個以配息股為主的投資組合之間的差異。

假設共同基金的績效與大盤持平,股利殖利率為過去50年標普500指數的平均值2.95%( 比目前殖利率高1 個百分點),長期股利成長率為5.6%,每年收取1%管理費。
而由10檔配息股組成的投資組合( 如10-11-12 系統中的選擇),殖利率為4%、股利成長率為10%、績效與大盤一致,且無管理費,並將股利再投資。

共同基金的費用屬於隱藏成本,因為你不會直接看到這筆錢從帳戶中扣除。但這些費用會影響投資績效。如果基金持有部位的價值全年上漲了6%,但基金的費用率為1%,你的實際報酬率只有4.94%。( 假設帳戶起始價值為10萬美元,上漲6%至106,000 美元後,扣除管理費1%,則最終餘額為104,940美元。)

更糟糕的是,如果你每年還支付1%的財務顧問費用,這筆錢會直接從帳戶中扣除,不能再用來投資。

如果你有一個每年成長10%的50萬美元帳戶,經過10年後,你將支付超過83,000美元的費用。當然,如果你的顧問在退休規劃、子女教育規劃、保險產品、資產配置建議等方面提供了幫助,使你在此期間額外賺取了83,000美元,或者能讓你高枕無憂,那麼就算每年支付管理費也是值得的。

但如果你的券商只是向你推銷股票投資機會,給你一些績效不怎麼樣的共同基金或指數基金,或只是按照你的想法執行,那麼與其支付這些費用,倒不如透過提供手續費折扣的券商來投資,讓這些費用為你帶來複利收益,賺取更多資金。

假設你選擇透過提供手續費折扣的券商來投資,而不是在10年內支付83,000美元的費用。每年以10%的速度成長,你最初的50萬美元本金,將在10年內成長到1,296,871美元,而且沒有費用,相較之下,每年支付1%的顧問費用,最後餘額則是1,172,867 美元。這之間的差額超過124,000美元。也就是說,你不只是支付給顧問83,000美元的費用,還又額外損失了41,000美元的獲利。

我並不想說得好像完全反對財務規劃師。一位能比你自己更有效地幫助你實現財務目標的優秀顧問,確實值得支付他們服務費。

但是有許多財務顧問其實只是銷售金融產品的推銷員,這些人所做的事不值得你所支付的費用。有些人甚至不會考慮你真正的最佳利益,他們向你推銷的是能讓他們獲得最高佣金的產品。如果明智地投資,這筆錢就會留在自己的口袋裡,大大提高你的報酬。

那麼,你想賺多少錢?你想讓投資成長一倍嗎?還是三倍?這是由你決定的。但是要知道,目標收益愈高,你承擔的風險也愈大。但是這種風險是相對的。這裡說的不是那些可能因為壞消息而暴跌至零的低價生技股,而是那些有長期支付並提升股利紀錄的公司,它們的經營團隊也希望保持這個紀錄。

當然,任何事情都有可能發生。市場可能下跌,或某一間公司因業績不佳或醜聞而股價暴跌。但通常來說,我們關注的是擁有良好業績紀錄的穩健公司。就算某支股票下跌,如果公司仍在持續提高股利,這反而是買進更多的好機會。

延伸閱讀
存股17年實現百萬股利,40歲爸爸真心分享:實現財富自由,要專注6件事
靠存股,年領50萬股利容易嗎?從數據揭殘酷現實:恐是一般人的存股極限

書籍簡介_股利致富:獨創10-11-12投資策略,讓你資產一路富成長,穩穩領錢領到老!

作者:馬克.利希滕菲爾德(Marc Lichtenfeld)
譯者:呂佩憶, 林麗冠
出版社:商周出版
出版日期:2025/05/08

作者簡介_馬克.利希滕菲爾德Marc Lichtenfeld
牛津俱樂部(Oxford Club)首席收益策略師,以及旗下《牛津收益電子報》(Oxford Income Letter)的編輯,負責管理即時收益(Instant Income)、複合收益(Compound Income)、高收益(High Yield)和固定收益(Fixed Income)投資組合。

他也是《低價選擇權交易者》(Penny Options Trader)和《技術型形態獲利》(Technical Pattern Profits)的創辦人和編輯,以及《牛津債券投資優勢》(Oxford Bond Advantage)的編輯。
他在加入牛津俱樂部之前,是反向研究機構阿瓦隆研究集團(Avalon Research Group)的賣方分析師,以及TheStreet.com的資深專欄作家。
他經常在CNBC其他全國性媒體露面,包括《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市場觀察》(MarketWatch)和《投資人商業日報》(Investor’s Business Daily),亦經常受邀於世界各地談論股息投資。
此外,在所有的特許市場技術分析師(CMT)和曾經發表過作品的金融分析師中,他是唯一曾擔任HBO、Showtime和ESPN世界冠軍拳擊和綜合格鬥比賽擂台司儀的人。

譯者簡介_呂佩憶
加州州立大學富勒頓分校口語傳播碩士,領有多張金融證照,曾任財經新聞編譯、券商研究報告翻譯。譯有《投機與投資的藝術》 等多本商管書籍,以及多部歐美電影、電視影集和紀錄片。

林麗冠
台大中文系畢業,美國密蘇里大學新聞碩士,曾任職於新聞、出版和科技業,現為專職譯者,譯作題材廣泛,譯有《管理未來》《不只是憂鬱》《金融與美好社會》《玩具盒裡的創新》(榮獲2014年金書獎)、《獲利的魔鬼,就躲在細節裡》(榮獲2012年金書獎)等數十本書。

查看原始文章

更多理財相關文章

01

YouTuber、網紅注意!財政部出手課稅了 規範重點一次看

CTWANT
02

2025蘋果秋季發表/8大亮點+台灣售價曝!史上最貴、取消這配色果粉崩潰

三立新聞網
03

緯創(3231)、廣達(2382)、聯電(2303)...避九月魔咒,15檔個股宜「居高思危」:AI族群回檔才是買點

今周刊
04

SEMICON Taiwan 2025 登場!台積電與輝達都關注「矽光子概念股」一次看

科技新報
05

泰山前董事會糟了!處分全家股權、投資街口、擴建包裝水廠3決議 全遭法院判無效

太報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