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透心理學:為何有些人愛查結局,有些人避之唯恐不及?
當今串流、社群媒體與粉絲社群蓬勃發展,「劇透」現象成為文化討論的焦點,也揭示人類心理與敘事體驗的複雜面向。許多人對劇透(spoiler)避之唯恐不及,會刻意遠離正在討論結局的人群,甚至將「避免被劇透」視為維護情感體驗的權利;但也有不少人習慣在觀賞前主動查詢結局,或毫不避諱地翻到書本最後一頁,只為了獲得「結局的確定感」。這種差異背後,反映出人類在「驚喜期待」與「心理掌控」之間的深層拉鋸。
心理學研究定義劇透為「非預期揭露故事結局關鍵資訊」。一項2014年荷蘭的研究發現,沒有被劇透的觀眾在觀賞故事時會有更強的情緒反應和滿足感,因為懸念與驚喜讓投入感更強;然而,2016年多項後續研究卻指出,即使知道結局,參與者依然能高度投入且享受故事,尤其是在故事具有豐富細節、角色複雜、主題深刻的情境下,已知結局反而讓人能以不同角度欣賞內容、關注角色內心或敘事細節。
非認知去敏感化 助管理自我情緒
此外,劇透其實不只影響情感張力,還與「控制感」密切相關。對於劇透回避者而言,故事的驚喜、轉折與「隨故事推進而來的情緒體驗」是其享受的核心,心理控制在於自主選擇「何時得知」與「怎麼投入」;而主動追求劇透的人則多半希望降低觀影過程的不安感,提早適應或接受故事發展,甚至「先打預防針」,避免被意外轉折帶來的負面情緒擊倒。心理學稱此為「非認知去敏感化策略」(non-cognitive desensitization strategy),是一種對自我情緒的主動管理。
研究同時指出,劇透還涉及社會與倫理層面的「權力關係」──被劇透會讓人感覺選擇權被剝奪,是他人對個人敘事體驗的侵犯。這種情緒不僅來自於失去驚喜,更是對自我故事主導權的重視。
總結來說,劇透並不單純是對快樂的「破壞」或「加分」,而是人類心理調節、自主權與情感投入之間的動態平衡。劇透爭議反映我們如何看待故事旅程與自身掌控權,最終,每個人都在尋找最適合自己「享受故事」的方式──有的人愛懸念,有的人要結局,但故事的精采,始終來自我們如何參與其中。
更多科學與科技新聞都可以直接上 明日科學網
首圖來源:Mike van Schoonderwalt from PexelsCC BY 4.0)
圖片來源:Spoiler Alert: Consequences of Narrative Spoilers for Dimensions of Enjoyment, Appreciation, and Transportation (CC BY 4.0)
延伸閱讀:
1、怎麼聽都毛骨悚然!揭開恐怖電影音樂的驚悚密碼
顯示全部
留言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