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關係叫「共產黨覺得有關係」
怎樣的情況人會想像自己要與家人「斷絕關係」?這本應該是人際關係中的最後手段,但在極權的統治之下,「斷絕關係」不但可能沒有用,還被變本加厲施加於受害人的身下,只要政權「覺得你們有關係」,便可將連坐懲罰擴展到無限遠。近年香港與中國針對流亡者家屬的打壓,正是一套以「想像的關係」來進行的打壓悲歌。
你主動了斷 但國安不覺得
近例清楚可見。2024年1月11日,流亡英國的鄭文傑(Simon Cheng)公開表示,若有需要,家人可以與他「劃清界線」,盼家人免受滋擾;同日,香港國安警卻仍帶走其父母與兩名姊姊問話。斷不斷,決定權不在家屬,而在「國安」的主觀判斷。此事凸顯:即使當事人主動切割,株連依舊發生,因為標準不是法律上的行為責任,而是政治上的可疑聯繫。
這波株連並非孤例。2023年12月29日,周庭宣布身在加拿大、不再回港後,其父母被警方帶走協助調查;同樣屬於「以親屬為抓手」的訊號戰——藉由對家屬的壓力,傳遞「在海外也別太張揚」的威嚇。更進一步的,是將家屬從「被問話」推進到「被起訴」。2025年5月2日,港府以處理資金為由,拘捕並起訴流亡美國的郭鳳儀(Anna Kwok)父親郭賢生,並帶走其兄長郭海誠協助調查——這被多個人權組織視為首次以《國安法》處置流亡者家屬的升級做法,性質接近「連坐」,而兩人最後被香港政府以涉嫌違反基本法第23條《維護國家安全條例》中的「企圖處理潛逃者財產」等罪名落案起訴。
中國式「請喝茶」
同一治理邏輯,在中國境內更為日常化。對海外所謂「反賊」,包含維權人士、少數民族、信仰社群成員與流亡異議者,中國公安常以「請喝茶」要求其在中國的家人到派出所「了解情況」,而當家人去了以後,輕則訓誡、威嚇、記錄,重則配套旅遊限制、學籍刁難與房屋騷擾等。2024年中國人權捍衛者(CHRD)的報告,系統記錄了針對維權者家屬的打壓與「集體懲罰」模式,指出這種做法既缺乏國內法依據,更違反國際人權法的個人責任原則。香港方面,國際組織亦注意到對流亡者家屬的持續騷擾與威脅。截至2025年初,港府對19名海外港人發出通緝與懸賞,人權團體指稱相關行動伴隨對其在港親友的拘提與問話,目的在對海外倡議施加冷卻效應。這種以家屬為人質的「跨境鎮壓」做法,已被點名為中國式「長臂管轄」的重要一環。
「關係」真正的定義者
從治理邏輯來看,所謂「登報切割」在權力面前只是象徵性儀式——不論由當事人或家屬主動,重點不在你切得夠不夠決絕,而在政權是否「覺得你還有關係」。它用最小的法律成本,創造最大的寒蟬效應,試圖令海外倡議者時刻自我審查,讓他們在港家屬在生活中隨時承擔不確定風險。極權制度下的連坐,最大的惡在於,讓人無法脫身、讓抗爭者更形孤立。而家人親屬,則成了政權最廉價、最無聲的人質。
曾經香港社會強調的個人責任、無罪推定、法治精神,正被這種集體化、連坐化的專制殘酷蠶食,每一個勇於發聲甚至只是思想不合者,都可能傷及身邊無辜。這就是「有一種關係叫共產黨覺得有關係」的真義,不是你能選擇誰是家人,而是權力決定你是否「無關」。 (編輯:陳文蔚)
作者》關山月 香港青年。參與反送中運動,目前在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