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潮流時尚

日本「蒸發族」是什麼?憂鬱、厭倦社交、工作壓力,一年竟高達十萬人「人間蒸發」!

beauty美人圈

更新於 09月17日16:32 • 發布於 09月11日15:00 • BEAUTY美人圈編輯團

近十年,日本社會上越來越多「蒸發族」,他們突然人間蒸發,無論是社交媒體、手機電話、通訊軟體等全部都刪得一乾二淨,找不到任何蹤跡!但由於日本法律並未明確禁止成年人離家,所以儘管每年有數萬人沒有理由的忽然失聯,也很少被警方立案。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竟有人看準「蒸發族商機」,衍生出一個幫助人間蒸發的產業!

什麼是「蒸發族」?

「蒸發族(日文:蒸発者/じょうはつしゃ)」指的是在日本社會中,突然切斷與家人、朋友、職場聯繫的人,他們不僅沒有留下明確理由,就連社交媒體、手機電話、通訊軟體也全部刪光光,就像「人間蒸發」一樣找不到任何蹤跡!

和自殺一樣是禁忌話題?憂鬱、厭倦社交、工作壓力——日本「蒸發族」究竟是什麼?

圖片來源:《照明商店》

「蒸發」一詞最早可追溯至1960年代,最初多用來形容那些因不幸婚姻而選擇逃離,卻未經正式離婚手續解決問題的人。而隨著時間推移,這個概念逐漸擴展,尤其是在1990年代日本經濟泡沫破裂後進入所謂的「失落的十年」,大量上班族面臨裁員、企業倒閉與龐大債務壓力,自殺率明顯攀升,同時「人間蒸發」的案例也急劇增加,成為日本社會無法忽視的現象。

和自殺一樣是禁忌話題?憂鬱、厭倦社交、工作壓力——日本「蒸發族」究竟是什麼?

圖片來源:《有益的詐欺》

不同於失蹤或犯罪受害者,蒸發族是「主動」選擇消失的,有些人會搬到陌生城市,隱身在特定區域重新開始。根據學者估計,日本每年可能有數萬人選擇蒸發,光是2015年就有8.2萬人被登記為失蹤案,但由於法律並未禁止成年人自行離開家庭,除非發生犯罪或事故,否則警方通常不會介入。

和自殺一樣是禁忌話題?憂鬱、厭倦社交、工作壓力——日本「蒸發族」究竟是什麼?

圖片來源:《我們的浪漫電影》

選擇「蒸發」的原因1:賭博債務問題

賭博與高額債務是近十年日本導致許多人選擇「蒸發」的主要原因之一!過去日本柏青哥產業大作,再加上地下賭博、網路博弈盛行,很多人因沉迷賭博而負債累累。雖然日本政府於2010年修法開始限制高利貸,但債務者往往仍受追債公司、黑道壓迫而苦不堪言,面對難以承擔的債務,蒸發成了「擺脫追債」的手段。像是大阪曾有一名男子因欠下約500萬日圓賭債,最後選擇拋棄家庭,搬往東京郊區以打零工維生,與舊有身份徹底切割。

和自殺一樣是禁忌話題?憂鬱、厭倦社交、工作壓力——日本「蒸發族」究竟是什麼?

圖片來源:《我們的浪漫電影》

選擇「蒸發」的原因2:厭倦社交

不只日本社會重視群體和諧,其實整個亞州都對人際互動、團體行動有著高度的要求和期待。有人因無法忍受不斷的應酬、同事壓力或鄰里關係摩擦,選擇以「蒸發」作為脫離方式。這類人常見於「隱居族」、「孤獨死」現象相關群體,社交焦慮與長期孤立使他們覺得「不如消失比較輕鬆」。

和自殺一樣是禁忌話題?憂鬱、厭倦社交、工作壓力——日本「蒸發族」究竟是什麼?

圖片來源:《歡迎回到三達里》

選擇「蒸發」的原因3:社會羞恥感

亞州文化強調「不給他人添麻煩」「體面」,日本亦然。辭職、離婚往往被視為一種恥辱,因此若遭遇破產、離婚、失業,或婚姻不被社會認同情況,當事人可能覺得羞恥難當,與其承受外界眼光,不如乾脆消失,把至今擁有的一切全數歸零,去到一個陌生的、沒有人認識自己的地方重新開始。

和自殺一樣是禁忌話題?憂鬱、厭倦社交、工作壓力——日本「蒸發族」究竟是什麼?

圖片來源:《善良的他》

選擇「蒸發」的原因4:工作&家庭壓力

我們都知道,「過勞死」「家庭角色期待」是日本社會長年存在的社會問題,有些人在職場上遭遇霸凌,為了生存而不得不忍氣吞聲、咬牙撐住,最後一次爆發;有些人因為在家庭遭遇暴力而導致身心俱疲,心理壓力過重,最後無法負荷而選擇消失,與現在的所有關係切斷關聯。比如北海道曾有一名40多歲的父親,在公司倒閉後無法再供養家人,於是夜裡悄悄收拾行李離家,從此沒有再與家人聯絡。

和自殺一樣是禁忌話題?憂鬱、厭倦社交、工作壓力——日本「蒸發族」究竟是什麼?

圖片來源:《殘酷的實習生》

選擇「蒸發」的原因5:精神健康

抑鬱症、焦慮症、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等,可能使人無法再維持原本的生活。隨著社會進步,許多精神及心理疾病已然成為一種「文明病」,然而日本社會對心理疾病仍存在偏見,部分患者傾向「躲起來」,而不是積極尋求醫療協助,因此精神疾病在蒸發族中占比也不容小覷。心理學者指出,蒸發有時是一種「自我防衛機制」,他們選擇徹底切換環境以緩解痛苦。

和自殺一樣是禁忌話題?憂鬱、厭倦社交、工作壓力——日本「蒸發族」究竟是什麼?

圖片來源:《善良的他》

選擇「蒸發」的原因6:身份或性別認同壓力

異性戀以外的性取向,在許多東亞國家依舊是個禁忌話題,對於LGBTQ+群體而言,若家人或社會無法接受自身性別認同與性傾向,「蒸發」可能成為唯一的出路。儘管日本近年逐漸推進同性伴侶制度,但在保守的家庭與職場氛圍下,許多人仍難以公開身份,而與過去斷聯讓他們能到陌生地方,以全新身份開始。例如,東京新宿二丁目曾有案例顯示,一些跨性別女性選擇切斷與原生家庭聯繫,只在新社群中以新名字、新的角色身分生存。

和自殺一樣是禁忌話題?憂鬱、厭倦社交、工作壓力——日本「蒸發族」究竟是什麼?

圖片來源:《淚之女王》

和「自殺」一樣是禁忌話題?

儘管「蒸發族」已經是長年以來嚴重的社會問題,但是在日本,「蒸發」這一話題卻與「自殺」一樣被視為禁忌!自殺被視為「極端脫離社會責任」的選擇,而蒸發則被認為「逃避現實」、「拋棄義務」,雖然兩者性質不同,但都挑戰了日本社會對「責任」與「體面」的重視,因此,即便有人懷疑親友蒸發,也往往避而不談,導致問題更隱匿。

和自殺一樣是禁忌話題?憂鬱、厭倦社交、工作壓力——日本「蒸發族」究竟是什麼?

圖片來源:《愛情的理解》

「幫助蒸發」的行業⸺夜逃屋

由於「蒸發」造成的社會問題越來越嚴重,日本民間出現了「失蹤人口搜尋支持協會」作為非營利組織,致力於為蒸發者的家庭提供幫助。然而相反的,竟然也有業者看準「蒸發商機」,衍生出了一個灰色產業⸺夜逃屋(夜逃げ屋),專門協助想要消失的人人間蒸發!夜逃屋業者提供蒸發族搬家、身份掩護,甚至協助他們與銀行、社會的聯繫。

和自殺一樣是禁忌話題?憂鬱、厭倦社交、工作壓力——日本「蒸發族」究竟是什麼?

圖片來源:《媽媽朋友的兒子》

夜逃屋的費用依規模而異,範圍通常在50,000日元至300,000日元之間,小至數十萬日圓,大則數百萬。這種服務既滿足市場需求,也引發爭議,因為可能助長債務逃避與家庭破裂。有紀錄顯示,某些夜逃屋甚至與黑道合作,幫助客戶遠走他鄉。另外,私家偵探有時會被雇用來尋找蒸發者,而蒸發者有時會在柏青哥店和廉價旅館被發現,也有可能已經自殺死亡。

和自殺一樣是禁忌話題?憂鬱、厭倦社交、工作壓力——日本「蒸發族」究竟是什麼?

圖片來源:《死期將至》

在台灣有可能「人間蒸發」嗎?

「蒸發族」話題近幾年在台灣掀起一陣熱議,由於台灣與日本同樣是亞州國家,也存在高壓社會問題和社會偏見,不少網友也開始討論在台灣「蒸發」的可能。不過相較於日本,台灣並沒有形成大規模的「蒸發族」現象。由於台灣幅員有限,人口集中,即便有人刻意斷絕聯繫,也較容易被親友或政府系統追蹤到。

和自殺一樣是禁忌話題?憂鬱、厭倦社交、工作壓力——日本「蒸發族」究竟是什麼?

圖片來源:《跟我說愛我》

再加上台灣的戶籍制度與健保體系緊密相連,一旦需要就醫、辦理工作或法律手續,身分很快就會被發現。且文化上,雖然台灣同樣重視家庭,但對於失敗、離婚或重新開始的接受度相對較高,不會像日本社會那樣強調「羞恥」與「責任」的枷鎖。因此就算有人選擇與過去切割,比如因債務、家暴或失業而失聯,他們多半被視為失蹤人口或短期離家,而不是像日本的「蒸發族」那樣,刻意以全新的身份隱身於社會之中。

和自殺一樣是禁忌話題?憂鬱、厭倦社交、工作壓力——日本「蒸發族」究竟是什麼?

圖片來源:《非法正義》

延伸閱讀:從「躺平族」變「老鼠人」——TikTok 、小红書都在討論的「老鼠人文化」是什麼?
延伸閱讀:Threads熱議「00後整頓職場」是幼稚還是勇氣——Z世代更講求「拿多少錢、做多少事」!

加入【BEAUTY美人圈】LINE@,最新美妝娛樂話題不漏接❤❤

查看原始文章

更多潮流時尚相關文章

01

韓女砸3億整型400次「連肚臍、耳朵都動刀」!揭背後陰影:男友嫌醜讓她自卑3年

Styletc
02

時尚網紅列「衣櫃必有10單品」!一衣多穿搭出24+種造型,5分鐘就能輕鬆出門

女人我最大
03

只靠深蹲就能瘦?編輯親測一個月激瘦4公斤!不節食照常吃,褲子尺寸秒從L→S!

女人我最大
04

身分證有「1」招待頂級肉盤!雙11餐廳優惠整理:「法式焗龍蝦」免費吃

女人我最大
05

還在為浴室打掃頭痛?只換「這款磚」污垢秒隱形,5年都像剛裝潢

100室內設計
06

女星爆買22咖「台灣LV包」!關穎、舒華都用過,耐髒能裝紅到歐洲去

女人我最大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