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精消毒」會致癌?歐盟擬列乙醇為致癌物 醫警告:感染控制恐開倒車!
歐洲化學品管理局內部的工作小組日前提議,將乙醇標示為「增加致癌及妊娠併發症風險的有毒物質」,並主張以其他物質取代乙醇,此舉可能導致醫院使用的酒精類乾洗手與消毒清潔劑面臨禁用狀況。食品藥物管理署表示,將持續追蹤歐洲的評估結果,若有安全疑慮,將啟動評估機制。
酒精、乾洗手在新冠疫情出現以來,被民眾當作常用的消毒、防疫用品,隨時噴一下雙手以減少接觸到的病菌,而含酒精清潔劑從1990年代起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必備要品清單,歐洲化學品管理局這項提議將會影響歐洲現有的防疫方式,歐盟執行委員會預計11月將對這項提議做出最終決定。
專家憂心不用酒精 替代方式不利防疫
日內瓦大學學者、「乾淨醫院」網絡成員皮特斯(Alexandra Peters)直言,維持手部衛生、特別是使用含酒精的乾洗手,是全球醫院感染控制的基石,目前看似可行的替代方案都存在嚴重問題:異丙醇等替代品毒性更強;改用肥皂反覆洗手則更耗費時間,且容易導致醫護人員皮膚受損,可能降低洗手意願,形成破口。
歐洲化學總署對此回應,若專家委員會最終認定乙醇具致癌性,將建議使用替代品;但若在預期暴露水準下被認為安全,或找不到合適替代品,仍可能批准乙醇繼續使用於殺生物劑。這場科學與政策的角力,結果將牽動全球每一個醫療院所的日常運作。
食藥署:建議民眾用肥皂洗手
食藥署表示,將持續追蹤歐盟的會議結論和最終評估結果,如果有安全疑慮,將啟動再評估機制。食藥署藥品組簡任技正楊博文表示,維持手部衛生是預防傳染病最有效的方式,在有水和肥皂的情況下,應該優先使用肥皂和清水徹底洗手,使用經食藥署核准的藥用酒精(75%乙醇)或乾洗手時,應該依照仿單或標示說明正確使用,並僅限於外用。
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中心主任顏宗海說,依照歐盟的習慣,當要增列新的致癌物質前,都會先放出風聲測試外界反應,這次的作法也是如此,醫學上目前可以確定的是酒精喝下肚會被身體轉化為乙醛,再變成乙酸,對人體具致癌性,還會影響孕婦及胎兒的健康與兒童的生長,但是用在消毒、只有皮膚接觸的情況下,會有什麼樣的風險,目前還沒有看到歐盟提出的科學證據。
酒精還是可以拿來消毒
顏宗海解讀,歐洲化學品管理局有這項提議,代表有做過風險評估,因此需要等評估報告公布後,才能了解詳情,不過對於民眾來說,酒精只用在消毒雙手和物品,真正被身體吸收的量應該不多,民眾不需要過於擔心,仍可以用酒精作為無法以肥皂洗手時的消毒工具。
◎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shutterstock提供
◎ 資料來源.諮詢專家/綜合外電.食品藥物管理署.楊博文簡任技正.顏宗海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