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產派」與「石油國派」對立升溫 專家:塑膠公約恐淪模糊共識
「全球塑膠公約」最終談判正於聯合國萬國宮舉行,但環團調查顯示,化石燃料與石油產業的遊說勢力大舉進入會場,企圖影響條約走向。綠色和平國際組織日前也在聯合國大門前潑灑象徵石油汙染的黑色塗料抗議,對談判進程表達憂慮。
專家學者分析,目前談判已明顯分化為主張大幅減產的「減產派」與維護石油利益的「石油國派」兩大陣營,立場對立尖銳。即便最終達成協議,恐怕也僅是模糊共識,甚至可能因產油國拒簽,導致條約失去實質約束力。
在歷屆《全球塑膠公約》談判中,「是否納入塑膠減產」條款,一直都是談判交鋒的核心戰場。會員國立場大致分為兩大陣營。一方是以歐盟為首,結合非洲多國及太平洋島國等逾70國所組成的「雄心壯志聯盟」(High Ambition Coalition, HAC),主張應從源頭減量,推動全球統一規範塑膠生產與使用,並逐步淘汰具風險的塑膠添加化學品,以全面終結塑膠汙染。
與之對峙的則是以伊朗、沙烏地阿拉伯、俄羅斯等產油國為主的志同道合聯盟(Like-Minded Group),強調各國國情差異,主張條約應聚焦於末端處理與回收管理,反對對塑膠生產設限。他們主張條約應聚焦於改善回收機制、減少廢棄物流入環境,而非限制塑膠原料的生產與使用。
雙方分歧猶如平行線,從巴黎、奈洛比、渥太華到釜山,談判桌上數度交鋒破局。去年11月於韓國釜山舉行的INC-5.1原擬拍板條約草案,最終僅通過《主席文本》(Chair’s Text),作為未來協商基礎。
台灣塑膠製品工業同業公會秘書長朱興華表示,目前談判已明確分裂為主張大幅減產的「減產派」與維護石油利益的「石油國派」兩大陣營,路線對立嚴重。他坦言,最終可能難以達成白紙黑字的具體條文,「頂多形成模糊共識,彼此立場仍是兩條平行線」。
環境部代表團成員、台灣循環經濟與創新轉型協會榮譽理事長樊國恕則認為,本輪談判可望先建構整體協議架構,未來可仿照《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模式,逐步補實內容。雖難一步到位,但仍有機會先行敲定草案框架,爭議條文再透過後續會議決議。
環境資源研究發展基金會顧問洪榮勳則指出,美國與俄羅斯兩大產油國態度影響重大,伊朗等中東產油國更普遍反對在條約中納入塑膠減產規定。即使公約拍板,若這些關鍵產油國拒絕簽署,將大幅削弱條約的全球約束力,特別是在塑膠生產與出口占比高的國家,條約效力恐大打折扣。
自2022年以來,全球塑膠公約談判已舉行五輪。首場會議(INC-1)在烏拉圭確立終結塑膠汙染的方向;第二場(INC-2)於巴黎召開,首次提出減產與重複使用等目標,並授權主席撰寫《零草案》(zero draft),為條約草擬奠定基礎。第三輪(INC-3)在肯亞奈洛比審議草案,因各國分歧嚴重,進展停滯。
第四輪(INC-4)於加拿大討論減產、化學品與資金機制,在石化業強力遊說下,進展有限,僅40國簽署「通往釜山宣言」。第五輪(INC-5)2024年在釜山登場,雖未完成條約,但通過主席修正版草案,作為今年談判基礎。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