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颱風打壞的光電板有毒嗎?環境部說實話:太陽能板非「免污染」綠色標章
丹娜絲颱風橫掃台灣,除了淹水與土石流災情,遍布各地的太陽光電板也成為受災重點,屋頂傾倒、地面案場散落成堆的破裂模組,不僅造成視覺衝擊,也可能成為潛在的環境污染源。環境部今(9)日表示,光電模組含有金屬與化學物質,若未妥善清除處理,恐流入土壤或水體,引發長期污染疑慮。
環境部指出,目前已建置完善的模組回收管理機制,無論是家戶自行安裝或產業案場,只要模組發生災損,皆應依照規定通報、清運與申報,落實回收責任,以免光電綠能成為「災後黑影」。
模組序號可溯源 業者責任明確
針對業者設置的案場模組,經濟部能源署早有登錄制度,每片模組自出廠即需註記序號、廠牌、型號與瓦數等資訊,並建檔列管。環境部表示,這些「模組身分證」是追查所有者與責任歸屬的依據,一旦受災後未清理、任意棄置,將可依法究責。
依據《廢棄物清理法》第28條,設置單位須負責災損或淘汰模組的清除與處理。環境部建議,業者應主動透過「廢太陽光電板回收服務管理資訊系統」(PVIS)申報廢模組排出,由政府合約清運業者進行後續處理。清除費用可申請補助,經費來源為能源署自2019年起徵收的「模組回收費」,每千瓦收取1,000元,專款專用。
民眾受損也有管道 勿自行丟棄
針對家戶民眾的光電設備災損,環境部也呼籲,勿隨意棄置或混入一般垃圾,可聯繫地方清潔隊協助收集,並由環境部安排合格廠商統一清運。目前已有完成開口契約的廠商,能依需求前往地方政府指定地點,提升災後處理效率。
儘管太陽能被視為綠能主力,然而,其生命周期結束後的廢棄處理問題,正逐漸浮上檯面,尤其在風災、地震等天災過後,破裂、碎裂的光電模組若未及時移除與妥善處理,恐釋出鉛、鎘、銅等有害物質,造成長期環境風險。(推薦閱讀)日本關稅25%,石破茂反而笑了?謝長廷揭關鍵在7月底:還能提高支持度
環境部提醒,太陽能板不是「免污染」的綠色標章,相關單位與安裝者應正視災後廢棄問題,積極申報回收,唯有建立從設置到終端回收的閉環管理,才能真正實現永續能源願景,而非讓綠電變成災後「毒電」。
留言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