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理財

AI機器人出現後,反而多了9700萬個新職位?未來更需要「這些專業人才」

商周財富網

發布於 06月16日01:00 • 丹妮拉.羅斯(Daniela Rus)、葛瑞格里.莫恩(Gregory Mone)

圖片來源:Adobe Firefly

新的機器智慧與機器人技術,正在重塑工作的面貌,這種變革可能帶來巨大的衝擊。根據世界經濟論壇的報告,2020年至2025年,隨著演算法和智慧機器在職場的重要性日益增加,全球可能會有二十六個經濟體裡的八千五百萬個工作崗位被取代,但同時也會創造九千七百萬個新職位。

人類與機器人的分工,將取決於雙方各自的優勢與局限。機器人以速度見長,能處理龐大的數據,並從中發掘模式,具備高精度的移動能力,而且比人類更有力量。機器學習引擎還能從大數據中,產生人類難以自行發現的見解。機器智慧與機器人技術在運算、記憶和預測方面,表現超越人類。

然而,機器人無法像人類一樣進行推理、溝通或理解世界。它們缺乏廣博的經驗知識,無法根據適當的脈絡來解讀事物。這正是我們的優勢所在,並將繼續成為我們不可替代的核心能力。我們可以解讀智慧機器所產生的模式和預測,並為其賦予意義。

關於機器人將在職場取代人類的恐懼,主要根植於兩個錯誤的見解。首先,我們透過電影想像機器人擁有神奇的能力,加上媒體過度渲染,以及企業對機器人技術的未來發展過度樂觀、且雄心勃勃的做宣傳與預測。其次,我們將「人性」與「科技」視為對立而非互補的力量,誤把機器人視為競爭對手,而不是能提升人類生產力與能力的隊友或工具。

事實上,人類在諸多方面擁有明顯優勢,這些優勢將會持續存在。與其考慮由人類或機器人獨自完成某項工作,不如思考如何結合人類與機器人,讓雙方攜手提升並擴展工作和生活的各個層面。未來應該由科技與人性共同塑造,彼此互補,相輔相成。

以艾倫研究所(AllenInstitute)的科學家為例,他們正利用機器學習技術來辨識醫師無法觀察到的人眼徵象,幫助醫師分辨健康與病變的細胞。這些工具能協助科學家監控癌症進程中的細胞變化,或病人對不同治療方法的反應。智慧機器可以觀察現象和徵象,並從龐大的資料集裡,辨識出醫師與科學家無法自行發現的模式。然而,機器人不具備同理心,無法為病人提供治療選項的諮詢,也無法根據多重的複雜因素做出決策(這些因素未必能輕易轉化為機器人可判讀的數據)。同樣的,機器人也無法複製人類的推理、互動與溝通能力。

這些獨特的人類技能在未來職場上,將變得愈發重要。根據2018年世界經濟論壇《未來工作報告》指出,未來五年內,客戶服務、培訓與職涯規劃、人力資源與文化、以及組織發展等領域的職位,預計將快速增長,原因正是這些領域的工作需要人類獨有的技能。

此外,「科技與人性結合」的合作趨勢,已在多項研究中獲得反覆證實。例如,顧問公司埃森哲(Accenture)針對一千五百家企業進行研究,分析它們如何實施AI系統,結果顯示,最成功的組織是那些積極運用人機協作優勢的企業。這些公司的企業主,透過部署AI系統來增強員工的能力,進一步大幅提升工作效率。

未來需要更多專業人才

未來改變的不是對人員的需求,而是我們從事的工作內容。例如,生產線上的感測器能即時捕捉溫度、壓力、速度、震動等各種變項的回饋數據。這些數據被輸入產品的虛擬模型或數位分身,讓製造商能監控機器的效能和狀態(藉以發現磨損、失常或故障的跡象),偵測產品或零件的異常或缺陷,並全面優化產品品質與製程。

不僅製程在改變,產品本身也有所變化。新的運算設計和製造技術興起,讓我們得以製造專門優化特定產品的全新分子和材料。例如,位於麻州劍橋的科博特(Kebotix)公司正利用機器學習和機器人技術,發明環保高效材料。

無論是在製造、材料科學還是其他領域,技術的進步將帶來大量新的就業機會。若企業希望充分發揮這些新工具與創新技術的潛力,人類的角色依然不可或缺。因此,現今的設備維護主管將需要掌握工程技能,技術人員則需要接受分析訓練,以便操作數位分身,並在機器人故障之前優化程序。此外,未來還需要更多的機器人工程師、電腦視覺科學家、深度學習專家和機器學習系統工程師等專業人才。

工廠自動化程度提升所帶來的效率和勞動力增加,也許有助於振興美國的製造業。根據麥肯錫全球研究院估計,2025年以後,美國製造業每年的附加價值可能比目前的估計,還要增加高達五千三百億美元,並新增多達二百四十萬個就業機會。

然而,其中一大挑戰在於,人們很難從一種工作類型轉換到另一種。新職位所需的技能可能需要大量培訓。這並非科技首度引發勞動市場的重大重組,但有別於過去,數位科技正導致勞動市場的極化。隨著機器人和AI解決方案日益普及,我們或許需要重新思量整個勞動體系的結構,否則專家擔心可能出現中階工作空洞化的情況,留下少數高薪職位和大量不受歡迎或低薪的基層工作。

此外,科技進步雖然可能促進國家的發展,但也可能對其他國家造成負面影響,而AI的負面效應在開發中國家,或許更加顯著。正如經濟學家薩克斯(JeffreySachs)所言:「已開發國家可能透過自動化,在國內生產過去從開發中國家進口的商品。結果導致已開發國家的收入持續增加,而開發中國家則陷入更深層的貧困。」

延伸閱讀
AI機器人將成主流!24小時工作不間斷、工作量比人力多3倍
10年後有3成工作將被AI取代!求職網:「這類型」的消失機率較高

書籍簡介_我們與機器人的光明未來:建造更美好的世界

作者:丹妮拉.羅斯(Daniela Rus)、葛瑞格里.莫恩(Gregory Mone)
譯者: 張嘉倫
出版社:天下文化
出版日期:2025/05/29

作者簡介_丹妮拉.羅斯(Daniela Rus)
麻省理工學院「電腦科學暨人工智慧實驗室」(CSAIL)主任,維特比(Andrew and Erna Viterbi)電機工程暨電腦科學講座教授,康乃爾大學電腦科學博士。研究興趣是機器人、行動運算和資料科學。

擁有多項榮銜:2002年麥克阿瑟獎得主、電腦學會(ACM)會士、人工智慧促進協會(AAAI)會士、國際電機電子工程師協會(IEEE)會士、美國國家工程院(NAE)院士、美國文理科學院(AAAS)院士。

葛瑞格里.莫恩(Gregory Mone)
十四本成人書籍與童書的作者或合著者,其中包括《紐約時報》暢銷書《科學大世界》、《關於聖誕老人的真相》、與奈伊(Bill Nye)合著的《傑克與天才》系列小說。莫恩將多本非小說書籍改編成適合年輕讀者的暢銷書,包括泰森(Neil deGrasse Tyson)的《船上的男孩》、《安靜》和《宇宙必修課》。著作已翻譯成十二種語言,並入圍多項美國圖書獎和國際圖書獎,其中包括英國皇家學會青年圖書獎。

譯者簡介_張嘉倫
輔仁大學跨文化研究所翻譯學碩士班畢業。現為自由譯者,譯作有《巨科技》(合譯)、《醫療大數據》(合譯)、《可不可以不變老?》《為什麼要戀愛》、《發現你的共感天賦》、《WEB3新商機》等書。

查看原始文章

更多理財相關文章

01

YouTuber、網紅注意!財政部出手課稅了 規範重點一次看

CTWANT
02

2025蘋果秋季發表/8大亮點+台灣售價曝!史上最貴、取消這配色果粉崩潰

三立新聞網
03

緯創(3231)、廣達(2382)、聯電(2303)...避九月魔咒,15檔個股宜「居高思危」:AI族群回檔才是買點

今周刊
04

SEMICON Taiwan 2025 登場!台積電與輝達都關注「矽光子概念股」一次看

科技新報
05

泰山前董事會糟了!處分全家股權、投資街口、擴建包裝水廠3決議 全遭法院判無效

太報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留言 10

留言功能已停止提供服務。試試全新的「引用」功能來留下你的想法。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