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語媒體:被美中夾擊的歐洲
(德國之聲中文網)上周四(7月24日)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前往北京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和國務院總理李強討論貿易摩擦。在那裡她明確警告:如果中國不停止對企業的慷慨補貼,並繼續將歐洲企業排除在競標之外,她就無法保證歐盟會繼續對中國企業開放市場。《新蘇黎世報》分析指出,“這一威脅最終不了了之,馮德萊恩也未能從中方獲得任何讓步。兩位中國領導人對她的關切毫無回應”。
而隨著上周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宣布,美歐已達成一項貿易協議,內容包括對歐盟進口商品征收15%關稅、歐盟大規模采購美方能源與軍備,並承諾在美投資6000億美元,歐洲企業在美國市場的處境也將惡化。
《新蘇黎世報》的報道寫道:“歐盟面臨被夾在美中之間的潛在威脅。這兩個大國將彼此視為地緣政治對手,並在軍事和經濟上為潛在的沖突做准備。但如果兩極競爭主導世界,歐盟模式將面臨風險。近年來,歐盟大力推動全球化,但由於缺乏真正的政治和軍事力量,它一直主張以規則來規範世界貿易和國際政治。但世界只能在有限的範圍內以這種方式運轉。特朗普充當勒索者,而習近平則無視歐洲的擔憂。”
文章寫道:“歐盟喜歡向美中兩國強調,其擁有4.5億人口的龐大內部市場。……所有各方都能能從自由的貿易中獲得最大收益。這些論點聽起來很好,部分也合乎理論,但在北京和華盛頓都站不住腳。歐盟在這場鬥爭中的弱勢體現在它缺乏任何可以強化其論點的‘棍棒’。”
文章指出,中國擁有稀土,歐盟對此存在嚴重依賴。此外,歐盟也沒有能力對美國采取強硬的政治立場。
文章最後寫道:“歐洲這幾天猛然醒悟。目前,歐盟別無選擇,只能深化內部市場。這可以減少一些損失,但並不能替代過去與中國和美國之間相對順暢的貿易關系。”
更多閱讀:歐洲在中美之間的平衡術
又將有兩個德國品牌改姓“中”?
《柏林報》發表評論指出,有一些品牌是德國身份認同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例如寶馬、阿迪達斯、SAP……萬得城電器(Media Markt)和土星電器城(Saturn)兩家電器零售商也屬於其中。不過上周有消息報道稱,中國電子商務公司京東集團正在計劃收購德國這兩家電器零售商。
文章還列舉了今年以來,博世將其部分電池生產出售給中國電池巨頭寧德時代,加劇了有關德國對中國技術依賴的爭論;一家中國公司收購了大陸集團輪胎業務的股份,此舉被視為對汽車行業部分控制權的流失。此外還有去年中遠海運集團歷經波折最終收購了漢堡港口與物流公司的CTT集裝箱碼頭Tollerort。這也顯示出德國的基礎設施對中國仍然具有戰略吸引力。
評論寫道:“‘清倉大甩賣’或許是一個過於強烈的措辭表述,但資產逐步的流失已經成為現實。尤其是在2010年代上半期,這一點尤為明顯,當時中國對德國企業的收購和參股大幅增加,特別集中在機械制造、汽車零部件、環保技術和機器人等領域。2016年達到了高峰,共有48筆交易,其中包括Kuka、EEW和Putzmeister等引人注目的案例。”
更多閱讀:憂國家安全 柏林阻止中資收購德國衛星企業
“由於歐盟、德國聯邦金融監管局(Bafin)引入了新的審查機制和監管程序,以及圍繞戰略性行業的政治辯論,自2017年起中國企業的收購數量有所下降。盡管大型並購不再那麼容易,但自2017年起,中國投資者每年仍在德國企業中投資高達120億歐元。取而代之的是,中國企業戰略性地選擇收購中小型供應商,例如最近被收購的Hedin公司,該公司是電動汽車全球領軍企業比亞迪在斯圖加特和法蘭克福的經銷合作伙伴。”
評論寫道:“然而,現在似乎對德國大型工業的進攻已經開始,甚至波及到像漢堡港這樣的關鍵基礎設施。中國國家電網公司原計劃參與德國高壓輸電網運營商50Hertz的兩項股權投資,但早在2018年就因政治原因被阻止。中方參股失敗的原因並非缺乏投資意願,而是在於政治保護機制正在發揮作用。”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DW中文有Instagram!歡迎搜尋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淺出的圖文與影音報道。
© 2025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