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兒讀私小遇「嚴格」老師變得愛哭失眠,醫師媽果斷轉學:嚴格不是兇,尊重才是教育的起點!
是三寶媽、同時也是皮膚專科醫師的蔡佳芬,分享了小女兒的近日經歷與看法。
孩子可能還在適應?
我是三個孩子的媽媽。最近,我的老三進入一所升學率高、以「紀律嚴格」著稱的私立小學。
一分完班,我就陸續收到許多家長的關切,說我們抽中了很嚴格的老老師,鼓勵我們撐過去。
身為家長,我一開始也對這樣的環境抱有希望,雖然老師傳聞中嚴格,但我也希望她能變得自律、有原則,甚至在穩定體制中學得更多。
但才短短七天,我開始發現,她變了。她吃不下飯、每天回家都哭,晚上甚至會在床上焦慮到失眠。
她不再主動開口說話,不再像以前那樣愛笑。這些狀況是以前即使剛去幼兒園的適應期時,都未曾發生過的。
起先,我告訴自己只是「適應期」的陣痛,想著時間久了應該會慢慢好轉。
(嚴格、兇一點是為了孩子好嗎?蔡佳芬不這麼認為。)
直到有一天,她因身體不適需要請假,老師中午親自帶她到校門口交給我時,當著我的面,語氣冷冷地說:「擦嘴巴,我剛剛不是有叫妳擦嘴巴嗎?衛生紙妳丟去哪了?妳嘴巴還是沒擦乾淨!」
她語氣裡沒有一絲關心,只有責備與滿滿的負向語言。
我站在原地,愣住了,這樣的語言,是說給一個不足六歲的小孩聽的嗎?
我的孩子當下整個人僵住了,低著頭,臉色慌張。她根本說不出話來。
我強忍情緒,冷靜地說了一句:「我的孩子從來不會亂丟垃圾,她應該是放在書包袋子裡。」
那一刻,我終於明白,這不是所謂的「適應問題」,這是錯誤的教育方式正在傷害我的孩子。
嚴格不該等於「兇」
嚴格,不該等於兇;教育,不該建立在情緒之上。
很多人會說:「學校這麼嚴,是為了孩子好啊。」但我想問,如果「為你好」的方式,是讓孩子每天活在恐懼和負面否定裡,那真的好嗎?
在孩子最脆弱、最需要理解的階段,教育者選擇的不是陪伴與引導,而是質疑,那這樣的嚴格,其實只是包裝過的情緒暴力。
心理學家 Dr. Dan Siegel在《全腦教養法》中指出,當孩子長期處於威脅或恐懼中,大腦的「學習區塊」會被關閉,轉而啟動防禦機制(fight, flight, or freeze)。
也就是說,孩子不是「學得更好」,而是變得更焦慮、僵硬、怕犯錯、怕表達。
所以,我女兒不是因為「不適應新學校」才哭泣,她是因為在那個校園裡,她感受不到被尊重、被信任的安全感。
有的孩子適應得很好,但不代表方式是對的。
(不是每個孩子都能適應「嚴格」的教育方式。)
我知道,也有家長說他們的孩子在那裡學得很好、適應得很好,甚至進步神速。我尊重這樣的經驗,因為每個孩子真的不同。
有的孩子個性外向、有韌性、喜歡規範;有的孩子內向敏感、需要理解與引導。
但正因為孩子的差異性,我們更該問的是:一個教育系統,是否能夠容納「不同的孩子」?還是只服務於那些「適應得了」的孩子?
如果我們默認了「只有適應得來的孩子才能留下來」,那我們其實是在說:適者生存,不適者退場。
這樣的教育,不是選擇性扶持,而是無聲的淘汰。
七天,夠了。一次,就夠了。
是教育,還是馴服?
有人說:「才去七天,怎麼這麼快就轉學?多撐一下就好了吧?」但我想說,這不是撐不撐得住的問題,這是對與錯的問題。
如果一段婚姻裡,發生了家暴,我們會說「多忍一下就適應了」嗎?如果一位伴侶在吼罵羞辱你後說「這是為你好」,我們會認同嗎?
那為什麼,一個孩子面對來自教育者的情緒與攻擊,反而要被期待「忍一忍就好了」?
教育現場的情緒發洩、負向式指責,本質上就是錯的。不是因為我們家孩子太敏感,而是因為這根本不是一個值得忍耐的現場。
這不是風格不同,這是價值觀的根本分歧。我不接受,也不會讓我的孩子去「適應」這種錯誤。
(孩子變得小心翼翼、不敢犯錯,是教育還是馴服?)
孩子在這七天裡學會的,是恐懼,不是成長。
她開始害怕開口說話,害怕老師生氣,害怕做不好就會被責備。她學會的是壓抑、服從、閉嘴,而不是學習、探索與反思。
心理學上,這被稱為「內化羞恥(internalized shame)」。孩子會把大人的否定語言,內化成對自己的評價,進而影響自尊、自信與人際發展。
長久下來,他們可能變得退縮、壓抑,甚至長大後還會困在一個「我是不是不夠好?」的迴圈裡。
所以我們選擇離開,不是逃避,而是為她守住底線。
尊重是教育的底線
教育不是叫孩子去「忍受錯的事情」,也不是在教他們「把委屈吞下肚」。教育應該讓孩子學會表達自己、看見錯誤、修正行為,而不是學會「怎麼讓大人不生氣」。
我希望我的孩子知道:當你覺得被對待得不對時,你有權說出來,也有權離開。我希望她知道:媽媽不是叫你逆來順受,而是會站在你這邊,捍衛你應得的尊重。
教育不是不能嚴格,但不能失去同理與人性。
孩子可以犯錯,可以不完美,但他們不該被羞辱,不該在成長的每一步都害怕自己「不夠好」。
寫給每一位教育現場的大人,也寫給每一位心疼孩子的家長:我們說出口的每一句話,都是孩子內在世界的一磚一瓦。
語氣柔和或尖銳,孩子記得;是否願意傾聽,孩子感受得到;你的一個眼神,可能會成為他一輩子的自我定義。
讓我們一起守住這條線。尊重,是教育的底線,不是加分項;羞辱,不論披著多高尚的名義,都不是教育。
孩子不是要我們為他擋下所有風浪,而是要知道,在他還不會游泳的時候,有人會伸手拉他上岸。
(父母的態度與關懷,會讓孩子更有自信。)
我寫下這篇文章,不是為了製造對立、批評學校或老師,而是希望我們能多一些反思。
當我們看見一個孩子在哭,不是想著「他為什麼哭」,而是先問自己:「我們做了什麼,讓他哭?」
願我們都能成為,孩子願意相信、願意靠近的大人。
願我們都記得,教育真正的目的,不是讓孩子怕我們,而是因為信任我們,願意變得更好。
本文由【蔡佳芬醫師】授權,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facebook:蔡佳芬醫師 生活·美學手札
加入媽媽寶寶LINE@好友
孕產育兒新知不漏接👇
延伸閱讀:
教育是為了「面子」還是「孩子」?與其關心別人對孩子的評價,不如關注他真正的內心想法
大人上班都有三個月試用期,究竟我們給從幼兒園到小學的孩子多長適應期?值得深思的「過動兒潮」現象
加入媽媽寶寶LINE@好友
孕產育兒新知不漏接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