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印互設代表處30年 印台協會:台灣不只是貿易夥伴
〔記者方瑋立/台北報導〕台灣亞洲交流基金會(台亞會)今(8)日舉行7週年紀念「共築亞洲新局:從新南向到印太夥伴關係」論壇,第2場次聚焦台印關係,同時慶賀台印互設代表處30週年。印度台北協會副會長甘泉(Aparna Ganesan)致詞說,台印經濟雖然連結加深,但雙方社會間的理解仍受限,易受假訊息趁虛而入影響認知,智庫與研究機構此時應挺身而出,提出解方、協助建立有意義的連結。
台亞會今天與印度智庫觀察者研究基金會發表共同研究「台印報告書(Taiwan-India @30)」,聚焦台印30年以來各領域的關係進展,並展望未來30年向台灣及印度政府提出政策建議,全篇報告共有19章節。
台亞會執行長楊昊說明,在新南向政策發展下,台印近年貿易成長超過60%,成果驚人,加上印度官方又宣示希望與台加深半導體、電動車等產業連結,這篇報告不同於以往學術研究,也納入更多細節、更具體的面向,如科學、數位、安全、國會交流,以及公共衛生及NGO、教育等,同時向政府提出政策建議。
甘泉致詞說,要建立30年的關係並不容易,這是值得慶祝與「校準」的時刻,應該回顧過去同時勾勒未來的道路輪廓。這30年間印台關係建立於共享民主價值、經濟互補及文化領域上,且夥伴關係也不再侷限於單一領域,從半導體生產到AI、機器學系等科學研究,顯然印度與台灣並不只是貿易夥伴,而是為創新與未來繁榮一同努力的同志(cooperator)。
甘泉強調,在當今複雜的世界中,任何有意義的夥伴關係,都無法在缺乏新觀念的情況下進展,而這正是如台亞會這類智庫扮演關鍵角色的地方。她示警,台印之間的經濟鏈結雖已深化,但雙方社會間的相互理解仍相當有限,在企業界、學生與公民社會之間,對彼此機會與優勢的認識仍相對不足。在這樣的真空下,錯誤資訊與假訊息容易趁虛而入,影響認知。
因此,甘泉說,智庫與研究機構必須挺身而出,其角色不只是對話的推動者,也應提出問題的解方,我們需要創新、可擴展、可實行的新觀念,來克服資訊落差,並建立有意義的連結。在快速變化的地緣政經環境下,印度與台灣可以成為高科技創新、半導體供應鏈決策、區域治理、網路安全、潔淨能源與永續基礎建設、人才與學術地位等領域的合作夥伴,盼透過這樣的對話,引領台印走向未來數十年持久的關係。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