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Z世代」女性熱捧百年「女書」
(德國之聲中文網) 在中國中部湖南省的一間工作室裡,一位老師手握毛筆,輕柔地書寫著一種獨特的文字。這種由女性在數百年前創造的秘密文字,如今正受到新一代年輕人的熱捧。
“女書”顧名思義,是“女性的文字”,起源於約400年前。在那個女性被禁止上學的年代,她們秘密學習漢字並將其改編成“女書”,通過書信、歌謠和刺繡等方式相互交流。
這種在湖南省江永縣偏遠寧靜地區代代相傳的文字,如今在中國各地受到新一代女性的歡迎,她們將其視為女性力量的象征。
21歲的學生潘勝文(Pan Shengwen 音譯)告訴法新社,“女書”為女性提供了一個安全的交流方式。“它本質上是為我們創造了一個庇護所,”她說。“我們可以表達自己的想法,向姐妹們傾訴,無所不談。”
與方正的漢字相比,“女書”的字形更為修長,形似柳葉。潘勝文說:“寫‘女書’時……你的呼吸必須平靜,這樣你的筆觸才能穩健。”
在類似Instagram的社交媒體“小紅書”上,“女書”這一話題標簽的瀏覽量已超過7350萬次,其中大部分內容都是年輕女性分享帶有“女書”圖案的紋身及其他現代藝術作品。
學生何靜瑩(He Jingying 音譯)告訴法新社,她是經母親安排來上“女書”課的,書寫“女書”給她帶來了“一種深沉的平靜感”。“感覺當毛筆觸及紙張時,一種力量就流入了你的身體。”
跨越性別的文化傳承
北京清華大學教授趙麗明告訴法新社,“女書”不僅僅是一種書寫系統,它代表了江永縣農村女性的生活經歷。研究“女書”已有四十年的趙麗明說:“那是一個由男性主導的社會。”她補充道:“她們的作品是在控訴這種不公正。”
由於“女書”是以當地的方言來讀的,這使得當地以外的中國人很難學習。
何月娟老師(He Yuejuan 音譯)表示,這種文字因其優雅和稀有性而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她告訴法新社,自己經營的畫廊出售印有“女書”圖案的耳環和披肩等多彩商品。“它似乎備受推崇,尤其是在許多藝術類學生中。”作為一名江永本地人,何月娟說“女書”是她成長過程中“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在通過嚴格的考試後,她成為政府指定的12位“女書”傳承人之一,並獲得了教學資格。
一個小時車程之外,約一百名“女書”學習者擠在酒店房間裡,參加當地政府為推廣這一文字而組織的一個為期一周的研討會。
22歲的學員鄒可欣(Zou Kexin 音譯)就讀於西南部的四川省一所大學,她告訴法新社,她是在網上讀到“女書”後,想“親身體驗一下”。鄒可欣說:“這是一種獨特的屬於女性的書寫系統,讓它變得非常特別。”
23歲的動畫專業學生陶玉璽(Tao Yuxi 音譯)是少數參加研討會的男性之一。他告訴法新社,他學習“女書”是為了從其中獲得創作靈感。他表示,他的阿姨最初不理解他為何要學“女書”,因為這通常與男性無關。
陶玉璽說,作為中國文化遺產的一部分,“女書”必須被傳承下去。“這是每個人都應該努力保護的東西——無論他們是女性還是男性。”
DW中文有Instagram!歡迎搜尋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淺出的圖文與影音報道。
© 2025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留言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