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能危機浮現!十四萬光電板突遭廢棄 回收業者加緊擴產
南台灣七月遭丹娜絲颱風十七級強風重創,導致十四萬多片水面光電板報廢,相當於全台過去五年廢棄量總和!面對此危機,業者緊急擴充產能,環保單位啟動緊急調度機制,並提高回收價值,共同補強綠能回收體系。環境部預估,到2035年,台灣每年將有多達十萬噸的廢棄光電板需要處理,是現有處理量能的兩倍以上。如何避免綠能設施成為新的環境危機,將是政府與業者必須共同面對的重要課題。
南台灣七月遭丹娜絲颱風十七級強風重創,導致十四萬多片水面光電板報廢,相當於全台過去五年廢棄量總和,使回收處理量能面臨嚴峻挑戰。大量廢棄太陽能板在短時間內湧入回收場,暴露出台灣綠能循環鏈的脆弱環節。面對此危機,業者緊急擴充產能,環保單位啟動緊急調度機制,並提高回收價值,共同補強綠能回收體系。這場突如其來的風災,正促使產業界與政府部門加速解決綠能回收的關鍵問題。
在回收場內,工人們戴著手套,汗流浹背地拆解廢棄太陽光電板。工作流程包括拆除接線盒,將十多公斤重的光電板送進半自動設備拆除四邊鋁框,再放進拆玻璃機。輸送帶將光電板運進機器後,一邊吐出碎玻璃顆粒,另一邊則是薄薄的矽晶片。太陽能板回收處理業者鍾佳勳表示,從顏色可以辨別出純銀成分。
七月丹娜絲颱風為南台灣帶來高達十七級陣風,造成水面光電設施嚴重受損。環境部統計,此次光電案場受損共三十三案,損壞片數達十四萬四千六百六十八片,相當於過去五年全台廢棄量總和。
鍾佳勳指出,災害發生後,他們立即在七月十五日訂購了五套設備擴充產能,每月可達一千五百噸的處理量。為應對危機,公司將處理費用降至三分之二,並承擔運費成本。
環境部資源循環署副署長林健三表示,面對處理能量不足的緊急狀況,他們與地方政府溝通,在不增加污染承受量的前提下,允許業者適度提高處理能量。
目前全台僅有四家核准可處理廢棄光電板的業者,主要原因是經濟規模尚未形成。大規模建置太陽光電場僅是近十年的事,但環境部預估,到二○三五年,台灣每年將有多達十萬噸的廢棄光電板需要處理,是現有處理量能的兩倍以上。
鍾佳勳認為,此次風災未必是壞事,反而促使產業面對並解決問題。他指出,綠能回收產業正處於發展期,經濟規模不大時成本較高,但十年後大量回收時成本將會下降。
林健三承認,現有量能不足以應對十年後的需求,因此環境部將輔導業者合法化、提升技術,並增加再利用比例。
自二○一九年起,能源局向光電板設置人分十年收取每瓩一千元的回收處理費,用於補貼廢光電板處理。台南大學環境生態學院院長傅耀賢指出,法規已於今年調整,將回收分為三個級距:能找出兩種以上材料再利用者,每公斤補貼十六元;分出一種材料再利用者,每公斤補貼十三元;若無材料再利用,每公斤僅補貼十元。透過差異化補貼,鼓勵業者提高純化程度,分出更多材料再利用。一片太陽能板中,玻璃含量達七十四點二%、鋁框架佔十點三%、電池佔四%。傅耀賢表示,過去無人問津的玻璃,現在可製成玻璃粉,取代人造石中需進口的材料,磨至適當細度後可用於製作廚房流理檯面。
隨著再生能源裝置不斷增加,如何避免綠能設施成為新的環境危機,將是政府與業者必須共同面對的重要課題。
立即加入《TVBS娛樂頭條》LINE官方帳號,給你滿出來的八卦和娛樂大小事!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