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南美旅遊返台手肘紅腫 切開皮膚驚見「活蟲寄生」

ETtoday新聞雲

更新於 11月03日02:05 • 發布於 11月03日01:23

記者邱俊吉/台北報導

一名七旬婦人去年赴南美亞馬遜雨林旅遊,返台後右手肘附近皮膚發紅、搔癢,本以為是蚊蟲叮咬,不料傷口愈來愈腫,至診所就醫無法改善,改到醫院檢查,醫師切片時,竟發現她皮下有條會蠕動的寄生蟲,後確診為國內罕見的馬蠅感染「蠅蛆病」。

收治病例的三軍總醫院皮膚外科主任江建平說,患者於去年10月旅遊返國後,鄰近右手肘的皮膚出現紅腫、化膿,在診所治療無效,轉至該院,初步仍懷疑是細菌感染,先以抗生素控制,但數日後病灶不僅隆起,中央還出現小孔,經追問旅遊史後,才聯想到會否是熱帶寄生蟲感染。

江建平表示,當時即建議病人切片,「結果才切開就發現深層有異物,錄影時確認是活體幼蟲,長約1.3公分,呼吸管就佔了近一半長度 」,病理檢驗則證實為「馬蠅幼蟲感染」造成蠅蛆病。

針對馬蠅特性,江建平說明,馬蠅本身不叮人,而是將卵黏在蚊子或其他蠅類身上,「這些蟲有如馬蠅的『代理孕母』,去叮咬人時,馬蠅的卵才落在人身上」,隨後受人的體溫孵化,幼蟲會鑽進皮下組織,甚至深達到脂肪層,靠組織液生存,但感染初期多僅造成宿主發癢、微痛,外觀如普通蚊蟲咬傷,故常遭誤診。

此外,江建平說,由於病灶有膿,原以為是細菌感染,但2次培養皆為陰性,後查文獻發現,馬蠅幼蟲會分泌抑菌物質,以免寄生環境被細菌破壞,所以膿液中沒有細菌,病灶紅腫是人體免疫細胞與蟲隻對抗引起。

江建平也說,若馬蠅幼蟲寄生未被及時發現,在人體內待1個月將可成熟,並於夜間自行鑽出,掉落地面化蛹,再變為成蟲。

面對這類個案,江建平說,破口若接觸水或汗液,仍可能引發蜂窩性組織炎,而醫師也應檢查患者全身是否有多處病灶,「以防多隻幼蟲同時寄生」。

江建平提醒,台灣罕見馬蠅寄生人體案例,但國內民生日益富裕,探險旅遊風潮提升,境外感染機率也增加,故若至熱帶旅遊,回國後出現皮膚異常,應主動告訴醫師旅遊地點;此外,亞馬遜、非洲等雨林地區的蚊蟲密度極高,防蚊液效果有限,最好全程穿著長袖衣物,盡量避免皮膚外露,才能有效防叮咬。

點我加ETtoday好友,接收更多新聞大小事。

查看原始文章

生活話題:普發現金懶人包

更多生活相關文章

01

成功登記普發1萬!「遇4狀況恐無法入帳」財政部曝解法

三立新聞網
02

「2」改成「3」!國小代課老師竄改考券送分 4班要重考

TVBS
03

健保補充保費挨轟 石崇良親上火線:改革是為了公平非「搶錢」

自由電子報
04

全台風雨躲不掉!鳳凰颱風估週日轉強颱 「北轉撲台」連2天下到發紫

三立新聞網
05

高鐵每天超過2千空位被浪費! 11/10新制「提早1小時搭車先換票」

自由電子報
06

十大癌症死因排行常客 「胃癌」初期常被誤認消化不良

TVBS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