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基本法》為什麼是台灣的「北極星」?葛如鈞:沒有法制框架,政策將陷入千頭馬車困境
專訪:《TechOrange》社長戴季全 / 撰稿:李昀蔚
近期美國發布《 AI 行動計畫》,在全球 AI 領域擔任關鍵角色的台灣,如何在政策端加速,避免與全球趨勢脫節?本集《全新一週》邀請立法委員葛如鈞,深入探討《AI 基本法》的理念,以及台灣在發展 AI 算力的過程中,可能遭遇的挑戰與解方。
「台灣其實一直沒有 AI 法制的框架,這個框架存在的意義是一個『上位的法規』, 可以想像成是政府應對人工智慧衝擊或機會的北極星,」葛如鈞強調,如果沒有《AI 基本法》這顆「北極星」,那麼各個部會對 AI 的認知可能就會不同調,導致各級機關無所適從。 另一方面,如果沒有《AI 基本法》,有關個資、著作權、兒少保護、勞動權益保障等既有法令,可能會無法因應 AI 帶來的衝擊,讓政策出現千頭馬車或毫無行動的局面,產業投資與國家安全風險也會因此被放大。
從國際視角出發,關於各國與 AI 相關的規範,葛如鈞分析歐盟的《人工智慧法案》以保護人權為核心;美國以競爭與創新為優先,透過行政命令與鬆綁讓產業快速發展,較偏向競爭主義;日本則採取由中央強勢主導的方式,提升政策層級。至於台灣,則必須在「產業競爭力」與「民主人權價值」之間找到特有的平衡點,才能打造出符合台灣脈絡的《 AI 基本法》。
台灣 AI 發展面臨的三大關鍵挑戰
發展 AI 至少有三個要件,分別是資料、算力與電力。在資料方面,過往台灣著作權法對人格權、財產權的刑責與罰則相對嚴格,然而在 AI 時代,這樣的刑責可能形成資料流通的壁壘,抑制本土與外資在台進行模型訓練或資料採集的意願。「《AI 基本法》草案出了委員會,這一次有三個條文是有共識並確定的,像是確立政府應推動『資料開放共享』精神的第十五條,就是其中之一,」葛如鈞指出,政府可以透過編列補貼預算以降低資料共享的社會成本、設置日出條款在限期內試行再逐步轉由企業承擔成本等模式,鼓勵資料開放。
其次在算力部分,台灣目前可能不在全球前十名之列,造成這個狀況的結構性因素,包括學術研究機構與公部門對算力的預算投入相對有限,難以支撐需要大量 GPU 或 TPU 的計畫。另一方面,算力不足不只是一個總量問題,還涉及用途與結構的差異,例如訓練大型語言模型、對既有模型做大規模微調以及日常推論的算力需求,彼此之間差異極大,所以對資源分配的策略要求更高。因此,除了提升總量外,台灣還必須更精細地規劃算力的分配與使用模式。
最後,面對 AI 時代的電力挑戰,葛如鈞分享,現在全球主要雲服務商與大型 AI 公司,皆紛紛預購或評估使用小型模組化核能(SMR)作為可預期且穩定的電力來源,這也將直接影響台灣未來在 AI 競爭中的長期優勢。「沒有電就沒有 AI,沒有 AI 就沒有國安、競爭力和產業機會,」葛如鈞強調,確保可靠電力、評估包含新式核能在內的多元能源選項,並同步規劃儲能與調度機制,應成為國家層級的優先政策。
《AI 基本法》是指引方向的「北極星」
葛如鈞表示,《AI 基本法》草案傾向由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擔任主要統籌管理單位,以利整合科技研發與政策資源。至於各主管機關的職責分配與運作細節,必須在後續協商中明確界定,才能確保治理體系既有高度戰略指引,也能落實責任分工。
《AI 基本法》本身並未設置刑罰條款,但這並不代表沒有約束力。葛如鈞強調,《AI 基本法》不是以處罰為核心,而是一顆指引全盤方向的「北極星」,讓台灣可以在確立方針後,透過後續的法規調適與既有行政責任來落實效果,因此他也期待各方能儘速合作,早日確立這顆能指引政府、企業與社會前行的 AI「北極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