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尿劑「這樣吃」耳朵會壞掉!4種人恐耳聾眩暈
利尿劑是一種常用於治療難治性高血壓、心臟衰竭或腎臟病水腫的藥物,可以幫助排出多餘的水分和鹽分,減輕身體負擔。然而,大量使用利尿劑可能會對聽力造成損害,醫師提醒注意利尿劑的耳毒性劑量,高危險群更要注意。
利尿劑抑制鈉氯再吸收 影響內耳電解質平衡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腹膜透析室主任林軒任表示,臨床上最常用的利尿劑之一就是環利尿劑,如furosemide,它們作用於腎臟亨利氏環,抑制鈉和氯的再吸收,讓水分跟鹽分從尿中排出。然而,這類利尿劑除了影響腎小管的鈉鉀離子外,也會干擾內耳的電解質平衡,特別是影響耳蝸中的鉀離子濃度。
內耳的毛細胞依賴穩定的電解質環境來傳導聲音信號,當利尿劑快速或大劑量使用時,可能導致內耳液體成分改變,影響毛細胞功能,進而引發暫時性或永久性聽力損失、耳鳴或眩暈。此外,高劑量利尿劑還可能通過血流直接影響內耳的微循環,或引發低血壓導致內耳供血不足,加劇耳毒性。
耳毒性症狀包括聽力受損、耳鳴、眩暈等
林軒任提到,耳毒性的表現主要會影響聽力和平衡感,常見的症狀包括聽力受損或下降,可能發生在單耳或雙耳,範圍從輕微到嚴重,甚至是永久性的聽力喪失;耳朵裡會出現鈴聲、嗡嗡聲、嘶嘶聲或高頻率的聲音,即使在安靜環境下也可能持續存在;內耳前庭功能受損會影響平衡,導致頭暈、眩暈或感覺不穩,甚至伴隨噁心和嘔吐;感覺耳朵內部有脹滿感或壓力,但與感冒引起的耳脹感不同。
腎病、營養不良、老年人併用風險更高
林軒任指出,某些族群併用利尿劑會有較高的聽力損傷風險,包括腎臟病患者,因為腎臟負責代謝和排泄Furosemide,腎功能不佳會導致藥物半衰期延長,血漿濃度累積,增加內耳毒性;併用其他具耳毒性的藥物,如氨基糖苷類抗生素、化療藥物、非類固醇消炎藥、萬古黴素等,會產生協同作用,損害內耳毛細胞。
此外,低蛋白血症或營養不良患者,由於Furosemide高度與血漿白蛋白結合,低蛋白血症會增加游離型藥物濃度,提升毒性風險;老年人腎功能自然下降,聽力系統可能本身就有些障礙,內耳毛細胞對毒性更加敏感。
單次大劑量靜脈注射風險最高
林軒任強調,一般人使用利尿劑的劑量非常低,幾乎不會影響聽力,耳毒性風險主要與劑量、給藥速度和患者狀況有關。快速靜脈注射furosemide或與其他耳毒性藥物合用,會顯著增加風險,腎臟病患者也更容易受到影響。單次靜脈快速注射超過80mg,口服劑量超過200mg以上,每日總劑量接近或超過600mg時,聽力下降和耳鳴的風險明顯提高。
以亞洲大學附屬醫院為例,furosemide口服一顆40mg,口服一天五顆以上耳毒性風險稍微增加;靜脈注射的furosemide 20mg,單次注射4支以上比較會造成傷害。
減少水分攝取可降低大量用藥風險
林軒任強調,臨床上使用利尿劑有其必要性,如嚴重肺水腫已經呼吸困難時,不得不使用大量利尿劑去挽救生命。另一方面,心衰竭或腎臟病患者如果有腳水腫或肺水腫問題,最好能減少水分攝取,就可以減少大量利尿劑的使用。
他也提醒,這篇文章主要是提醒太大量利尿劑使用可能會造成耳毒性,並非宣揚利尿劑的壞處,如果有疑問最好跟自己的主治醫師討論。
◎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shutterstock提供
◎ 資料來源/林軒任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