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400 秒的角色穿梭任務!節目主持人蕭彤雯化身多重角色宇宙旅人,在失控與任務間,逐步找回真實自我|Wazaiii 專訪|
如果人生真有一張「多重身份宇宙通行證」,那麼蕭彤雯就是那位永遠在線、隨時待命的星際特派員。無論降落在哪個角色星球,她總能穩穩著陸,以清晰訊號和冷靜行動,完成每一次召喚。
每一天的86400秒,她彷彿搭乘一艘高速穿梭艙,在新聞星、媽媽星、父母星、毛孩星、老婆星、自我星之間來回切換。這不是照表操課的接力賽,而是一場天體引力拉扯下的自然運轉:在新聞星上,她是犀利冷靜的主播艦長;在媽媽星裡,是隨時待命、情緒穩定的日常指揮官;在父母星,則變身為懂事貼心的乖女兒。偶爾,她也會登錄老婆星、毛孩星的任務系統,完成情感與照顧的排程。而最偶爾的,是她降落在「自我星」的短暫片刻——那裡不需要報告、不需要解釋,只需要做真實、純粹的自己。
這些角色切換,從來不是一場魔法秀。她像一部能量轉換器,敏感地調整語言、翻譯情緒,在不同星球間穩定連線。能穿梭,不代表不會疲累;能導航,不代表不曾迷航。當多重角色的引力互相拉扯,她是否能準時歸航?當任務暫停、導航靜音,那個不帶頭銜的蕭彤雯,又會是什麼模樣?
86400 秒任務啟動:同步上線的多重身份宇宙
清晨睜眼的那一刻起,蕭彤雯就已進入一場沒有預告的多角色任務佈局。新聞主播的精準語彙、孩子眼中的安全港、父母情緒的穩定器、毛孩的照護員⋯⋯這些身份不是依序上場,而是同步旋轉。每一顆行星都在發出訊號,沒有哪一個可以按下暫停鍵。
「如果一天86400秒是個圓餅圖,我根本無法清楚切出乾淨的區塊。」她笑說。每天早上兩到三小時的廣播時段,傍晚是煮飯與陪伴孩子的時間,而其餘的時光,幾乎處在碎片化的任務混戰。沒有明確排程,只能靠著緊急程度、情感濃度與責任優先順序即時調度:照顧父母、自媒體經營、接送孩子、臨時的來電、毛孩突發狀況⋯⋯每一個角色,都是「同時發生中」。
蕭彤雯早已訓練出一套「縫隙式導航術」,在夾縫中快速反應、盤點能量、即時微調。「現在回頭看,最輕鬆的角色其實是媒體人。」她語氣平靜卻篤定。因為工作有 SOP,準備多少、回報多少,大致可以掌控;但家庭生活不是,孩子可能會突然發燒,父母會心情低落煩悶,毛孩也可能忽然不適——那些無法預設劇本的日常,才是真正消耗心力的所在。
「工作上我很有自信,但當媽媽、當女兒,我總覺得還不夠好。越這樣想,就越想多做點什麼,久了就會開始覺得有點 overloading⋯⋯」她停了一下,接著說:「我是一個會先解決問題,把情緒擱後的人。」這種特質在工作上或許是優勢,但在家庭裡卻常讓她忘了照顧自己的感受。那些被擱置的情緒,不會消失,只是悄悄地等待一個無人打擾的夜晚,再次敲門提醒你,它們還在。看起來總是從容的她,其實每一秒都在高速運算與內部切換中前行。
那麼,還有真正屬於她的 ME TIME 嗎?她坦白說:「基本上沒有耶。頂多生日那幾天,或是偶爾硬擠出一小時去運動,其餘時間幾乎都給了工作與家庭。」
高強度飛行段:當系統過載、角色失控
不是每一段任務都能穩定返航。曾有段時間,蕭彤雯在多重身份的軌道裡急速穿梭,直到系統開始過載。她開始懷疑:「是不是我哪裡做得不夠好?是不是該放掉一些?」那是一種幾近失聯的狀態,像迷航的太空艙,在找不到出口的黑暗中懸浮。
身為理性導向的任務執行者,她習慣解決問題:就算是身體亮起紅燈、得動刀處理,她也能短時間內排好日程、處理好工作與家務。「術後不到十天我就回主播台了,同事都認為我有點變態。」她笑說。這不是為了逞強,而是某種內建的反應機制:告訴自己妳可以、妳很好。這份硬底子的韌性,是她多年穿梭任務累積的盔甲,也是一種信念——只要我穩住,世界就不會塌,家人就不會擔心。
但讓她墜入低軌道的,正是那些關於家人的任務。「媽媽生病那幾年,我真的糟透了。」當時她常常在回家前先把車停在路邊,一個人坐在車裡靜靜哭半小時,釋放完情緒後,再打開車門回到那個熟悉的世界,裝備好自己、扮演好角色。她從來不輕易對外示弱,卻在那段時間一次次在心裡重啟、修補、維修,默默把自己收進太空艙裡,等一切恢復正常。那是她最迷失的一段旅程,也是最終學會與自己對話的過程。
星際修復中:練習放過自己也放下完美
「作為獨生女,我享受了來自爸媽滿滿的愛,也接住了所有對我的期待。」蕭彤雯說。她總想讓父母開心,尤其希望成為父親心中值得驕傲的存在。「爸爸是老師,個性內斂,不太表達情感,也很少當面稱讚我。但我知道他是愛我的。只是⋯⋯我還是會渴望被鼓勵、被認同。」她笑著說,語氣淡淡的,卻藏不住眼眶的微紅。「直到這幾年,我才比較常感受到那份肯定。」那一瞬,像是在宇宙中漂浮多時,終於被召回地面。
提起母親,則是另一段更複雜的航程。「我常問自己,為什麼我的努力,媽媽總能找到否定的話?」那時媽媽的老年憂鬱症仍在反覆發作,蕭彤雯感受到的不是責怪和憤怒,而是深深的無力感。「我好像無論怎麼努力,都無法讓她快樂。」直到某天夜裡回家,媽媽忽然對她說:「謝謝你喔,寶貝,真的辛苦你了。」她靜靜地感受那一刻——像是穿越了情緒黑洞,終於抵達光年之外的柔軟星球。那句話,讓她卸下長年以來自我加諸的責任感。「我後來慢慢明白,我可以不用這麼努力地證明什麼。他們,其實一直都很愛我。」
而在所有這些角色拉扯中,身為「太太」的角色,或許不像其他身份那樣急迫,卻也在某些片刻讓她特別想被接住。「小孩總是在半夜發燒,還會挑爸爸不在的時候生病。」她苦笑著說,自己已經習慣一打二、扛著孩子衝急診室,連床單都吐完了還得硬撐。「那時真的會希望他在,至少有人幫我開車、幫我扛小孩。」
他們之間的差異像兩顆遙遠星球——「我共感力極強,他則幾乎沒有;我說話要講清楚,他超過三句就嫌煩;我細看影集,他兩倍速快轉。」他們很少看完同一部劇,甚至可以在同個空間各自沉默數小時。但這份不同,也成為一種互補。「他總是提醒我『不需要事事做到滿分』,甚至會說:你人生最該學的,就是躺平。」她笑說,自己做不到,但這句話就像是一道備用的降落傘——在她過載之際,提醒她:可以慢下來,也可以不那麼完美。
這幾年,她開始練習放過自己,不再急著把所有角色演得完美。「以前我總是想把事情做好、情緒處理好,像是在清單上打勾。但我後來發現,有些事,是暫時沒有答案的。」尤其當父母漸漸老去,她更明白,照顧不是任務,而是一種細水長流的陪伴。有時候,只是一起坐著什麼也不說,就已足夠。
這場星際修復,不靠衝刺、不靠解法,而是靠一次次軌道的微調、情感的回聲。「我現在會問自己,我真正想留下的是什麼?我希望我們的關係,是輕鬆的、靠近的。」在這片宇宙裡,她不再追求完美著陸,而是相信——真正珍貴的能量交換,來自誠實靠近的每一秒。
午夜歸航:返回自我星球的那一刻
清晨起床,出門化妝、錄影、趕場、接孩子下課;傍晚煮飯、晚上哄睡,夜裡再回到電腦前準備隔天工作、追蹤內容、閱讀受訪者的新書⋯⋯日子像一台不曾熄火的穿梭機,在各個角色星球間來回運行。多年來,她當過媽媽、主播、女兒,也曾在每段航道裡迷航。但她逐漸學會分辨——「什麼時候,我只是我?」
對蕭彤雯來說,那句每日開場的「大家好,我是蕭彤雯」,不只是口頭禪,而是一道能讓她回歸的入口。那一刻,她不是誰的誰,而是完整擁有自己名字、聲音與心靈的「蕭彤雯」。
對很多人來說,頻繁切換角色可能帶來疲憊,但對她而言,那反而像是一種呼吸方式。與其壓抑情緒、不如讓它流動。她習慣用行動來整理自己,用目標來代謝內耗。切換並非逃避,而是調頻,是讓情緒得以在不同身分間穿梭與釋放。這樣的節奏,反倒讓她活得更自在。
她說:「我最想對年輕時的自己說——精彩的還在後頭。」如果能寄一封信給過去那個滿心忐忑、跌跌撞撞、傷心難過、還在摸索人生的自己,她會告訴她:「這些都是很短的一段時間、很小很小的挫折。只是小風小浪(這是在看自己的好戲嗎?哈哈哈)。」如果能寫給未來的女兒,她會說:「妳不用急著成為誰,要盡情享受妳的人生。跌倒了不要怕,只要勇敢站起來。記得,妳本來就很棒。」這些話,不只是她對親密關係的溫柔傳遞,也是她留給自己的那盞燈——不論穿越多少星球,終究有一刻,她能安穩降落,回到最初的自我星球。
00000 倒數重啟:你與我,準備再次穿梭
當我們走進「一天86400秒」的任務裡,總會遇見幾個想放棄的瞬間——累了、亂了、忘了自己是誰。但正如蕭彤雯所說,那些角色的轉換不是逃避,而是一種選擇:選擇回應世界,也選擇保留一片只屬於自己的宇宙。無論你此刻是女兒、媽媽、職人、還是伴侶,都可以在某個瞬間為自己按下暫停鍵,輕聲問:「我,還好嗎?」
這段穿梭旅程,沒有人能給你一張完整的星際地圖,只有你最清楚,哪個星球才是你真正想降落的理由。那可能是清晨五點半的第一口熱咖啡;可能是孩子熟睡後的一段靜默自我對話;也可能是無須言說的沉默。「角色切換的當下,就是我和自己對話的時刻。」看似平凡的日常片段,其實是我們在浩瀚宇宙中,為自己築起的一道道光廊。
她的故事,不只是新聞主播、母親、女兒的日常,更是一份來自星際穿梭員的溫柔提醒:宇宙廣大,角色繁多,但你不必全數完成才能算完整。你只需要牢記,你是誰。那顆在每次任務結束後穩穩降落的心,就是你最真實的座標。
穿過無數星球後,她終於學會,如何安穩降落在自己的星上。而你呢?也許此刻正要起飛,也許正在折返,都沒關係——下一秒,我們仍在穿梭的路上。
◎Editor-in-chief:Elaine Liao(@nien7100)
◎Written & Produced by:Hermosa Sung(@mosaaaxxi)
◎Fashion Managing Editor:Eric Chen(@eric_yang_chen)
◎Content Managing Editor: Christine Kuo(@christinekuo_)
◎Photography:Jeff Lin(@chihsuanlin_)
◎Make up & Hair:稅淨(@shui_jing0712)
◎Production Assistant:Fumo Lin(@furmochu), Xin Chen(@chenxin_ca.oh2)
◎Fashion:
Look 1:Shirt, Top, Trousers by MAX&Co.
Look 2:Top, Trousers by Club Monaco;Shoes from Nicole Hsiao
◎延伸閱讀: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