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眼見證建設中的桃園機場第三航廈,感受國門逐步成形的壯闊氣勢與獨特設計
備受各界矚目的桃園國際機場第三航廈工程,正以穩健的步伐邁向新的里程碑,為了讓往來旅客能一同見證這座未來國門的蛻變,機場公司特別在第二航廈南側五樓商場,展出一座極為精緻的第三航廈1:200比例尺局部模型,將這座雄偉建築的未來樣貌,以微縮實體的方式生動地呈現在大眾眼前,不僅滿足了人們的好奇心,更預告了嶄新旅行體驗的到來。
這座底座長達408公分,寬156﹒5公分的龐大模型,是由世界頂尖的羅傑斯史達克哈伯建築師事務所的設計成果轉化而來,製作團隊耗時長達半年,運用先進的3D列印技術與壓克力雷射切雕工藝,鉅細靡遺地呈現出航廈從地下二樓至地上四樓的空間配置與外觀特色,當旅客立足於模型前,可以清晰窺見內部的鋼骨構造,玻璃帷幕,甚至是旅客動線上精心安排的色彩變化,從報到大廳溫暖的黃色,延伸至電梯的橘色,再到空橋的橘紅色,這些細節都忠實還原,讓觀者彷彿穿越時空,預先感受完工後的宏偉氣象與設計巧思,模型旁更貼心設有窗貼,讓民眾可以直接對照窗外正在施工的真實場景,虛實之間的對比,更讓人對這項工程充滿期待。
機場公司董事長楊偉甫表示,第三航廈工程歷經多年努力,即將迎來重大進展,其中作為前哨站的北登機廊廳預計於今年下半年正式啟用,近期搭機的旅客,其實已經可以從窗外清楚看到象徵海鳥展翅的雙曲面屋頂逐漸成形,以及北登機廊廳通透的玻璃帷幕候機室與8座亮眼的橘紅色空橋已陸續完工,這不僅是工程的進展,更是營運服務能量的實質提升,這座全新的設施將為來自世界各地的旅客,提供前所未有的舒適與便捷。
北登機廊廳在設計上徹底顛覆了過往的機場空間概念,特別強調了開放性與機能性,未來出發的旅客從報到後到登機,全程都無須轉換樓層,大幅簡化了繁瑣的流程,而登機門之間的候機空間也將彼此連通,創造出更具彈性且寬敞的座位安排,最獨特的是,抵達層被巧妙地設計於出發層之上,此舉不僅節省了結構成本,更透過大面積的挑高玻璃帷幕,讓抵達與出發的旅客能夠共享機場空側的壯闊景觀,營造出通透明亮的舒適環境,未來待主體航廈綠化工程完成後,旅客更能欣賞到象徵梯田景觀的綠堤植栽,完美融合了實用機能與視覺美學。
為了確保年底能夠順利啟用,機場公司正緊鑼密鼓地進行各項準備工作,空側部分從今年4月份起,就已經聯合航空公司與地勤業者,反覆進行D11至D18空橋的航機拖機測試,模擬各種大小機型的停靠情境,協助所有作業單位熟悉新的動線與程序,而從7月份開始,更將分階段完成3場動線測試與2場聯合測試,因為一座全新的航廈啟用,牽涉到登機門系統,航機導引,行李處理,消防安全等多重系統的複雜整合,必須透過縝密的演練與驗證,才能確保正式營運時的順暢有序。
目前北登機廊廳的主要結構與固定空橋均已安裝完成,內部的水電,機電與裝修工程正全力推進,預計可在今年9月完成,後續將加速整合測試與模擬演練,以達成年底全面啟用8個登機門的營運目標,屆時將能讓旅客在明年春節的旅遊高峰期,親身體驗到這座世界級航廈的全新服務,機場公司也熱情邀請民眾,不妨前來機場欣賞這座精緻的建築模型,同時在第二航廈北側五樓商場,還有一座由15萬塊樂高積木打造的迷你桃園機場模型,讓大小朋友都能一同感受國門進化的無限魅力。
桃園機場第三航廈模型展出重點
展出地點:第二航廈南側五樓商場
模型比例:1:200
模型尺寸:底座長408公分、寬156.5公分
呈現內容:地下二樓至地上四樓的外觀特色、室內空間配置、進出道路
製作工法:3D列印、壓克力雷射切雕
製作時間:歷時半年完成
設計主導:羅傑斯史達克哈伯建築師事務所(RSHP)合夥建築師安德魯.泰利
特色細節:忠實呈現鋼骨構造、玻璃帷幕、色彩漸變的旅客動線(黃色報到大廳、橘色電梯、橘紅色空橋)
北登機廊廳進度與亮點
施工現況
雙曲面屋頂已逐漸成形
北登機廊廳玻璃帷幕候機室與8座橘紅色空橋已完成
啟用時程
北登機廊廳預計2025年底全面啟用
預計2026春節旅客可體驗全新設施
空間設計
出發旅客從報到到登機無須轉換樓層
候機空間互通,座位安排更具彈性
抵達層設於出發層之上,挑高大面積玻璃帷幕引入自然光
步行動線可一覽波浪屋頂,未來增設梯田意象綠堤植栽
功能規劃
航機拖機測試(D11-D18空橋)
分階段完成動線測試、聯合測試及內部作業測試
系統整合涵蓋登機門系統、行李處理、資通訊與消防安全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