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醫師談厭童文化,這不只是情緒問題,而是人權議題。國際共識:兒童有權被包容

媽媽寶寶

更新於 10月13日09:05 • 發布於 10月05日13:12

近年來,網路上常可見抱怨嬰幼兒與其家長的發文:有人嫌嬰兒上飛機吵、有人指責父母不該帶小孩進公共場合,彷彿嬰幼兒是社會的「噪音製造機」。對此,婦產科醫師蘇怡寧在臉書上發文評論。

蘇怡寧醫師說:「哪一條法律規定嬰兒不能搭飛機?哪一本文明手冊寫著小孩不能進公共場所?」他指出,公共交通工具本來就象徵著不同年齡、不同狀況的人共處的場域,「有人會打呼,有人會咳嗽,有人會講電話。如果你只接受安靜到能聽見心跳聲,那請你去買一架私人飛機或包下一整節車廂。」

蘇怡寧│厭童

嬰兒的哭聲,是他們唯一的語言

對於有人抱怨嬰幼兒哭鬧聲刺耳,蘇怡寧醫師強調,「嬰幼兒的哭聲不是他們故意的,那是他們唯一的表達方式。」他提醒那些嫌吵的人:「你聽一個航程覺得吵,爸媽可是24小時全年無休在面對。要比誰更辛苦,應該不會是你。」

他也回應部分人指責「父母放任小孩哭就是沒公德心」的說法,直言這種批評是「站著說話不腰疼」。「哪一個父母會喜歡小孩在飛機上哭?大多數家長已經盡全力安撫。有時候氣壓、耳鳴、環境陌生,小孩就是控制不了。把一個生理現象硬說成道德缺陷,這才是真正沒有公德心。」

延伸閱讀:你知道「從眾效應」嗎?當「厭童」成為理所當然,不會讓社會更有秩序,只會讓它慢慢失去生命力

國際共識:兒童有權被包容

蘇怡寧醫師提醒,這不只是情緒問題,而是人權議題。《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早已明確指出,兒童有權利參與社會生活、被包容與被尊重,不應因年齡而被排除在公共空間之外。這是「普世價值」,而非「誰的耐噪程度」。

他更援引《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第2條指出:

各締約國應尊重並確保公約所列的一切權利,對所有在其管轄範圍內的兒童一視同仁,不因種族、膚色、性別、語言、宗教、政治見解、國籍、社會出身、財產、身心障礙、出生或其他身份而有任何歧視。

日漸興起的厭童文化

對於網路上部分人將「生小孩」視為愚蠢的行為,蘇怡寧醫師語帶諷刺地回應:「所以你的意思是你媽生下你,你媽就是白痴?講這種話的人,大概沒想過自己當年也是別人的噪音。」他一針見血指出:「要不是你父母願意生下你,你現在還能在網路上糟蹋別人嗎?」

他進一步指出,問題的核心並非嬰兒或父母,而是「厭童」的社會心態。「這種態度看不見小孩是社會的一部分,忘了小孩才是社會的未來。」

蘇怡寧醫師最後寫道:「如果下一代不能被包容,那這個社會才真的會變得很低能。」直指整個文明社會的鏡像:一個排斥孩童的社會,其實是在拒絕自己的延續。

加入媽媽寶寶LINE@好友
孕產育兒新知不漏接👇

加入好友

延伸閱讀

別再說「不會教就不要生」,醫師呼籲:給台灣一個更友善的育兒環境
猜猜台灣重度厭童者佔多少比例?調查顯示多數人最反感「這行為」

加入媽媽寶寶LINE@好友
孕產育兒新知不漏接

查看原始文章

生活話題:普發現金懶人包

更多生活相關文章

01

高鐵每天超過2千空位被浪費! 11/10新制「提早1小時搭車先換票」

自由電子報
02

健保補充保費挨轟 石崇良親上火線:改革是為了公平非「搶錢」

自由電子報
03

熬夜恐發生猝死!專家曝「4警訊」:許多人以為只是小毛病

鏡報
04

租屋養老遭拒!台中75歲長者「找40間租屋」全碰壁…房東聽年齡秒拒絕

三立新聞網
05

鳳凰颱風最快「下週一發海警」!北轉逼近台灣 氣象署:3地區下到發紫

三立新聞網
06

氣象署發布「中度磁暴」警示 明日5時起影響約33小時

台視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