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亞成AI資料中心熱區 大馬平均30MW、台灣僅7MW 工研院:算力仍具發展空間
工研院今(3)日舉行「眺望~2026產業發展趨勢研討會」能源xAI建設主題場,產科國際所研究副總監王孟傑指出,隨著AI運算需求急速上升,全球資料中心進入密集擴張期,特別是東南亞地區已成為美、中科技巨頭爭相布局的戰略要地。
同時,他也分析台灣在AI算力布局仍處於初期階段,平均單座資料中心規模僅約7MW,遠低於馬來西亞與美國,顯示國內AI運算基礎仍有相當成長空間。
東南亞崛起成AI資料中心新戰場,台灣算力仍待提升
王孟傑指出,目前全球主要資料中心仍以美國為主,運轉中設施即占全球49%,若加計興建中的新案比例更高達53%,其次為中國大陸、印度、馬來西亞與澳洲。他分析,疫情期間資料中心建設一度放緩,但隨後迅速復甦,且單座設施的平均負載容量持續攀升。
以「每座資料中心IT power」指標衡量,馬來西亞平均容量居全球之冠,約在30MW以上,美國緊隨其後,而台灣目前平均約7MW,顯示AI算力基礎仍有成長空間。
他進一步指出,資料中心的能源消耗不僅與IT設備運作相關,更受「PUE(Power Usage Effectiveness)」指數影響。全球大型AI資料中心平均PUE已降至相對低水準,但規模較小或位於炎熱地區的設施,如東南亞,因冷卻成本較高而導致PUE偏高,拉升總體能耗。王孟傑提醒,地緣戰略與氣候條件正日益成為影響資料中心能源效率的關鍵變數。
電力穩定與乾淨化成關鍵,美日英各有各的手段
隨著AI資料中心需24小時不間斷運作,王孟傑強調,「電力穩定」與「電源乾淨化」將是下一階段發展核心。他指出,資料中心普遍仍仰賴公共電力供應,然而像Google等國際企業,已逐步推動「CFE 24/7」(全年無間斷使用潔淨能源)目標,要求電力來源須為綠能。
他舉例,美國出現以「自備電源」為特色的新型資料中心園區,前美國能源部長創辦的Fermi America公司,在德州北部規劃名為「Hypergrid」的園區,預計設置達11GW的電廠專供園區內資料中心使用,形成表後電力獨立供應的新模式。
在穩定供電方面,王孟傑指出,不僅廠內需要UPS與儲能系統,廠外電網建設同樣關鍵。以英國為例,因再生能源主要集中於蘇格蘭,而資料中心多設於倫敦,當地政府遂投入高壓直流輸電(HVDC)建設,將北部電力輸送至南部需求區。
他並以日本千葉縣印西市為例,指出當地已聚集多座Google與大型資料中心,東京電力為此新建三座變電站與地下高壓電網隧道,以支應龐大用電需求,但近年居民抗議聲增多,也成為新建資料中心的潛在挑戰。
最後,王孟傑強調,第一,資料中心的發展已不僅是科技競爭,更帶有明顯的地緣政治特性;第二,當前全球資料中心呈現過度集中現象,雖有利於形成算力聚落,但也對電力供應與能源建設帶來重大挑戰。
第三,雖目前聲量較小,但在滿足AI時代龐大電力需求的同時,兼顧「淨零減碳」目標仍須重視。他表示,未來的能源策略應從提升能源效率、擴大乾淨能源占比,到強化電力設施政策配套,形成完整體系,才能在電力需求與碳排減量之間取得平衡,推動「智慧數位基礎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