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德國音樂、歷史與藝文經典行程:從音樂家故居、二戰悼念,到現代怪誕展覽
聽見音樂家在窗邊寫下樂譜,琴音像穿透世紀的信號,提醒人們德國曾是音樂家的樂土;時間變調,二戰時期彷彿沒有琴聲,只有壓迫感無限擴張,像一場現實版反烏托邦小說,審訊室、冷冰冰的文件,全是曾經真實運作的恐懼機器。
過往的歷史軌跡與掙脫困境的反骨性格,讓德國的博物館呈現正經肅穆與創意怪誕兩個極端面向,讓德國博物館獨樹一格,旅人終將發現——歷史包含苦澀、哀悼、癲狂與無法解釋的好奇心。
偉大音符的誕生之地,音樂家故居林立
19世紀初,隨著德國鐵路正式通車,萊比錫成為歐洲最經貿繁榮的城市之一。富裕使得萊比錫統治階層將喜好投注在文學、音樂與藝術,提供大量資助文人藝術家,於是巴哈、孟德爾頌、華格納、舒曼等人先後來此。
「孟德爾頌之家」與「舒曼故居」,顯然會是古典樂迷的聖地。孟德爾頌是德國浪漫主義時期最偉大的音樂家,他與家人於1845年搬進這棟公寓,這也成了唯一保存完好的孟德爾頌故居,中央為音樂廳,過去孟德爾頌時常舉辦音樂沙龍,傳統延續至今,遊客每週末都能預約聆聽演奏。舒曼亦是19世紀著名的浪漫樂派鋼琴家與作曲家,他於結婚後搬到現址公寓居住,隨後在此創作出許多經典作品,最著名的便是《春之頌》。房屋中間的音樂廳則是舒曼夫婦曾彈奏鋼琴的空間,旅人可以找尋音樂家當年的生活片斷,想像他們輕撫琴鍵、振筆記譜的情景──。
2,711塊碑林紀念浩劫受害者與「秘密警察博物館」
美國建築師艾森曼(Peter Eisenman)在柏林市中心廣達1.9萬平方公尺的土地上,豎起多達2,711塊高大的水泥石碑,一如起伏如波的露天叢林,更像是灰色的血淚印記,深深鐫刻在德國土地上──這就是「猶太人大屠殺紀念館」。來自世界各地的參觀者穿梭在高高低低、宛若墓碑的石林間,漫步、感受、沉思,體會無情殺戮的沉重。石碑紀念廣場下方的資訊中心採文物展覽方式,闡述猶太人的苦難命運,藉著不同背景的家族故事,反映大屠殺前該民族各階段的生活境遇,也將納粹霸權在歐洲進行的迫害活動以歷史紀錄影片和照片呈現。而萊比錫的「秘密警察博物館」也靜靜佇立萊比錫街角,博物館中展示秘密警察相關文物,極權歷史以及前東德間諜的秘辛,再再警惕世人切勿重蹈覆轍。
你或許也想看些新奇有趣的博物館?
應用藝術指的是能在生活中使用的藝術品,有鑑於此,「應用藝術博物館」中陳列古今傢俱用品及器皿工具,從古代遠東地區的陶瓷器皿、中世紀書籍設計、巴洛克時代的傢俱擺設乃至21世紀的新潮傢俱,是尋找靈感的好去處。
另一方面,每個人都有食物好惡,但是當厭惡能夠凝聚成共識,那可能就代表真的很噁心了。來自瑞典、設立於柏林的「噁心食物博物館」羅列了90多種令人感到反胃的食物,有的是氣味如同穢物,譬如臭名昭彰的瑞典鹽醃鯡魚罐頭、冰島的發酵鯊魚和英國臭乳酪。有的光看外觀就令人不敢恭維,像是蒙古的茄汁醃羊眼球、柬埔寨的炸蜘蛛、薩丁尼亞的活蛆乳酪;再有的儘管味道沒問題,但知道食材來源仍能讓你食不下嚥,譬如秘魯烤天竺鼠、法國烤圃鵐…當然,你也可以為喜歡的臭豆腐、皮蛋甚至榴槤辯護,但別忘了,開胃與反胃、熱愛與噁心,這有趣的情緒反差只是文化差異的問題罷了。
延伸閱讀: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