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秋末生/開放球具政策淪災難一場?
[NOWnews今日新聞] 距離運動部正式成立只剩1個多月不到,這本應是一場運動政策治理的升級轉型、國家運動理念全面革新的起點,然而卻在7月初,因為教育部長的一個靈感奇想,而完全凸顯了我國政府在運動治理上,決策方與實際治理上仍然有極大的鴻溝,令人對於運動部的未來仍然打個大問號。
這場風波,始於教育部長鄭英耀的一段宣示:他要求體育署於兩週內盤點全台3800所中小學校園內的運動器材,於課後與假日時段開放民眾借用,宣稱此舉將有助於推廣全民運動、促進社區共融。然而,政策甫一發布,立即在基層教師與教練群體中引爆了不滿與焦慮,因為,這根本不是「共享」,而是「找麻煩」。
理想與現實的落差
從中央的視角來看,開放校園運動器材給社區民眾,看似是一項進步政策:打破校園與社區的邊界,讓公有資源發揮最大效益,推動健康生活與運動普及。然而,這項政策無論在設計、傳達、或實施節奏上,皆暴露出行政單位對「運動政策治理」的輕率與傲慢。
首先,政策未經任何基層諮詢,教師、教練、學校行政完全蒙在鼓裡;其次,政策內容毫無明確的責任歸屬、借用流程、損壞賠償、維護預算等配套;最嚴重的是,教育部雖補充「將編列一次性經費,不要求學校保管」,卻明顯無法回應校方最根本的問題:「誰來負責管理現場?誰來承擔器材損耗?誰負法律責任?」
台北市教育局與各縣市教師工會更進一步指出,開放器材僅是冰山一角,校園真正需要面對的,是整體「開放機制」的規劃:器材如何收放?場地是否有監控?如發生意外,誰來協助調解?
簡言之,政策只落下「開放球具」四個字,卻沒有留下半點落地的機制與誠意。
在此次事件中,我們再度見證台灣運動政策最經常會出現的制度問題:上層喊口號、下層扛責任。
可以理解,部長的初衷立意良善,但卻缺乏了對於實際運作的預想與體認。這直接對於基層第一線如學校體育組長、教練與行政人員卻面臨最直接的衝擊。他們必須去思考下班後誰來顧器材?寒暑假如何監控借用?甚至連基本的保險與維修經費,一切都是未知數。
更令人擔憂的是,這種「口號政策」若形成一種治理文化,當決策者習慣於「開放」、「共享」、「普及」等正面語彙包裝政策,卻對其實際運作的風險、資源缺口與責任歸屬毫無認識,恐怕只會不斷釀成政策災難。
而體育署作為體育專責機關,理應在政策構想初期就向上提供可行性評估與風險報告,並進行小規模試辦;而非讓部長在任意對外宣布政策,事後才由署內人員倉促補破網。這不僅顯示行政機制的失靈,更暴露出體育署缺乏面對現場的真實經驗與問責態度。
對照國際經驗,台灣此次「共享球具政策」的失敗,並非理念有誤,而是方法錯誤、機制貧弱。
以香港為例,港府自2017年起推動「開放學校設施計畫」,鼓勵學校在課後與假日開放體育場地供社區使用,但核心關鍵在於:
一、由社區體育組織負責登記與管理,確保有專人負責維護秩序
二、由教育局補助經費,支應水電、保險與維修成本
三、由地方政府設置共管平台,協調學校與民間使用者需求
而在新加坡,該國政府也推動「學校-社區運動整合平台」,由民間運動協會承包校園設施管理,在使用時段提供保險與器材登記制度,並透過微收費與企業贊助確保制度永續。
這些成功案例的共通點是:政策不只是「放給你用」,而是「一起管理」。共享從來不是無人負責,而是透過公私協力,建立信任、管理與永續運作的機制。
最終這個概念在引爆民怨及多位民代的關心後而暫時無疾而終,但針對這次政策風波,若未來的運動部仍想延續這個理念來調整政策的擘畫,應可從以下四個面向著手:
1. 政策規劃機制化
成立跨部會的「運動政策事前檢討機制」,每項政策須經過基層座談、試辦驗證、財務估算與風險評估,方能定案。
2. 建立PPP合作架構
鼓勵學校與地方體育協會、社區運動中心簽訂合作契約,由民間組織承接場地使用與器材管理,政府提供經費補助並設立監督平台。
3. 導入責任與保險制度
開放場地與器材應設立基本的登記、押證、責任區隔與團體保險制度,避免學校一肩扛下法律風險。
4. 訂定永續財源機制
由教育部與未來運動部共同編列「校園運動共享基金」,用於設備更新、場地維護與人力聘僱,並開放地方政府與企業共同認養。
而最重要仍然是與基層學校溝通,並且針對有意願的縣市學校進行試辦,再以研議是否擴大實施,或許才是這項政策較可以行之的合理流程與方式。
這場「共享球具」的風波,不僅是一項政策的崩盤,更是一項運動治理文化的失敗。它讓我們看見,在運動部尚未成立前,體育署輕忽了制度的專業與責任,放任政策成為一種行銷工具,儘管該政策理念再多美好,終究是場幻滅,以及釀成不必要的諸多風波。
未來的運動部成立後,若仍延續這種「上層造勢、基層收爛攤」的模式,那將不僅失去延續運動改革的正當性,更會讓基層教師與教練對於體制的徹底失望,也讓運動部成立的美意,毀壞得蕩然無存。
運動政策的核心從來不只是獎牌與形象,而是各項制度的實際落地、現場的可行與人民的參與,只有當部會官員願意走下台階,與學校、與教練、與社區站在同一條起跑線上,台灣的運動改革及發展,才不會成為一次又一次的口號漂流。
●作者:秋末生/體育、政治工作者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不代表《NOWnews今日新聞》立場
●《今日廣場》歡迎來稿或參與討論,請附真實姓名及聯絡電話,文章歡迎寄至:opinion@nownews.com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