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國內

丹娜絲/反思》歷經多次災難,為何災防仍從零開始?專家:需由下而上重建生命共同體

上下游新聞市集

更新於 08月05日11:59 • 發布於 08月04日08:55 • 上下游新聞

丹娜絲颱風7月6日深夜登陸,造成 3.5 萬戶民宅損害,許多地方經歷將近兩週無電無水無訊號慘況,加上災後三週以來連續大雨,讓災情雪上加霜。等待23 天後,受災地區終於迎來中央政府成立前進指揮所,動用資源投入修繕重建。

颱風掀起來的不只是屋頂,也讓沿海地區脆弱的社會結構暴露無遺。《上下游》特別採訪曾經參與九二一震災與莫拉克風災重建經驗的專家學者,一起來檢視這次災難,並提出近期安置與長期重建政策建言。

丹娜絲風災造成 3.5 萬戶房屋災損,許多民宅靠帆布應急遮蔽,禁不住連日大雨,造成持續性的受災。(照片提供/魏三峰)

防災有法令無編制,陳錦煌:應仿效日本指定「防災大臣」

1999 年的 921 地震災情慘重,促使政府制定《災害防救法》,內容包括預防、減災、緊急應變還有災後重建四大任務。2009 年發生莫拉克風災,讓災防體系動員再次練兵。有過往的重大災難經驗,讓民眾不解,為何這次災後行政體系反應如此遲緩,就連中央政府也無法掌握災情。

曾任行政院政務委員與行政院重建會執行長,參與災防立法的陳錦煌醫師解釋,政府體制雖已有法源,卻並未啟動,問題在於政府防災編制都是任務編組,平時編制只有一個辦公室主任,大難來臨若無高層授權許可,難以跨部會督導,「相對地,日本直接在內閣當中任命防災大臣,重大災難直接指揮中央部會資源介入。」

陳錦煌認為,極端氣候頻繁,災害也不再限於地震、颱風等樣態,《災防法》應有明確編制,而非繼續以臨時任務編組,讓災害來臨時,中央政府可直接採取強而有力作為。

陳錦煌提醒,重建不只是恢復原貌,更需要振興地方,建立互助韌性的生命共同體。(上下游資料照)

複合災難阻礙災情傳達,民怨爆發釀成政府信任危機

陳錦煌觀察到,這次災情無法上達原因之一是通訊中斷,導致資訊混亂,數萬戶民眾受災與需求無法傳達,政府也未及時掌握災情,也是延誤啟動救援的原因。

記者提到,尤其台南市府在颱風過後,7月8日上午降級防災指揮中心為二級開設,人員解編回到局處,導致錯失救災黃金時間。對於地方政府仍未意識到災情嚴重性,甚至以為颱風走了疏於掌握災情,陳錦煌難掩批評「防災不該只是從氣象報告來判別災情,也不能待在行政體系內,更應該透過現場了解災情。」

陳錦煌感嘆,地方政府錯失先機,中央也太晚介入,然而等到輿論怒火點燃,政府體制已陷入被動,形同「被輿論推一步走一步」。

嘉南農民生活、生計與環境密不可分,專家建言受災區須有長期重建計畫。(攝影/林吉洋)

謝志誠:救災行動慢半拍,楠西已有徵兆

災防體系的要求是全面即時掌握災情,然而這次丹娜絲災情,從地方到中央完全與第一線災情脫節,出身於台南,曾任九二一重建基金會執行長的謝志誠觀察,從年初的楠西震災,就已經顯示台南市府對於災情的掌握不足。

楠西受災情況嚴重,楠西受災情況嚴重,但災區實際災損狀況卻是透過「楠西在地人」版主、小農呂英瑛災後持續在網路呼籲,最後才在國土署揭露出完整受災資訊。

謝志誠表示,照理說災後應該要有緊急安置,如果居民照顧農漁產業無法異地安置,也有媒體提出臨時貨櫃屋等辦法,然而,台南市府並沒有清晰救災規劃,決策荒腔走板,直到三週以後中央才介入,他評價道:「面對大型災害,這不是政府應該有的反應。」

謝志誠:民間應成立網絡,持續監督並提供正面建言

除了點出政府不足,謝志誠也認為,民間應先放下對政府情緒性的謾罵,這時候應該是民間力量集結發聲的時刻,提出建設性意見用正面角度來幫忙,才能讓政府接納民間倡議。

他也提議應該仿效莫拉克災後民間成立「莫拉克新聞網」,建立災區範圍的媒體平台,鼓勵在地公民記者發新聞寫稿,越多的資訊揭露,對受災地區未來也會更有幫助,更能幫助地方培養出年輕人。

左鎮青年賴政達說,善用社群網路做公民記者,一支手機也可以幫忙傳遞災情訊息。(攝影/林吉洋)

社工觀點:需評估受災者需求,更應分區成立「生活重建服務中心」

東華大學民族發展與社會工作學系副教授黃盈豪曾長期參與九二一、莫拉克重建工作。他觀察目前嘉南沿海雖已過緊急救援階段,後續的臨時安置與長期生活重建,還有很多可採納措施作為。

即便是以組合屋、貨櫃屋臨時安置,仍應引入社政與社福系統的評估,以便確認受災戶的需求,這一部分必須結合社工、心理師與社會資源、民間組織跨專業力量投入。其中更需要辨識特殊人群的需要,例如高齡長者、身障、孕婦與脆弱危殆家庭,應該幫助它們度過難關,必要時提供心理急救與諮商。

長期的生活重建部分,包括住宅修繕、產業生計、教育文化、社區營造及社會福利,應該有不同方案計畫投入,用公辦民營或委託案方式,結合民間專業組織成立「生活重建服務中心」,補助社區組織從自力造屋、社區營造及重建策略,動員並結合在地力量,才能讓地方建立信心,重新站起來。

黃盈豪觀察,過往災難都有政策出現,然而這次卻無迅速回應,顯示政府治理效能出現問題。民間同樣也反應不若以往激烈,過往重大災難發生,民間往往會匯集力量搭建平台,這次卻是由中小型團體各自行動,罕見缺乏大型民間力量集結。

社造專家:災情因城鄉差異有別,無法套用城市思維

從 921 到莫拉克風災,再到今年初的楠西震災,長年參與社區營造輔導工作的宋金山點出受災區域的特殊性。他認為市區受災可能是交通中斷無法上班,淹水清理與採買不便等,但是農漁村的生活、產業合而為一,一旦發生災害,不只生計與生活、甚至社會運轉都會出問題。

宋金山認為,必須理解城鄉生活型態的差異性,他舉楠西地震受災為例,即使政府付租金讓受災戶出去租屋,但受災者為了照顧農田,實在難離開家屋,因此就算房子震壞,居民還是待在原地,此時提供「就地安置」計畫就特別重要。

宋金山認為,也必須考慮到人口結構,嘉南沿海受災區高齡化嚴重,要讓老人在沒有交通、通訊中斷情況下,向外求助或避難,甚至災後要自行填寫請領慰助金,若無協助與適當設計,也會引發問題。

資深社造輔導老師宋金山認為,政府與災情脫節,是導致民怨沸騰的主要原因。(攝影/林吉洋)

災後發錢是初期應急,長期應給出重建計畫跟希望

宋金山認為政府應擺脫「給錢、加碼」的救災方式,真正長期的重建,應該是給出一套計畫跟陪伴的機制,讓居民願意留在地方上安居樂業。

例如九二一重建條例設置,讓災後重建組織持續近十年,而莫拉克風災後的重建也有五年。他覺得沿海地區過去長期受到忽視,災防資源長期投入在山區,如今沿海地方受災,正是一個契機,應該藉此機會振興,而非放任災後悲觀情緒蔓延,災後陷入惡性循環,加速地方空洞化。

陳錦煌:重建不只是把鐵皮舖回屋頂,而是由下而上重建生命共同體

陳錦煌認為,災害初期發給慰助金是人之常情,但這不該是對待災難的態度。「九二一學到概念,重建是預防減災的開始。」他認為重建政策不該限於工程,把鐵皮舖回去屋頂固然重要,但政府應與民間協力拿出遠見的政策,重新把地方打造成可以互助自助、更有自信與韌性的生命共同體。

他以九二一重建為例,震災揭露了山區農村困境,所以政府引進蓬勃的民間活力,結合社區力量提出觀光跟產業文化政策,重新振興中部山村。同樣的,丹娜絲風災暴露出嘉南沿海鄉鎮的孤立、老化與產業經濟沒落問題,政府應善用民間力量與社區結合,提出振興計畫納入重建政策。

極端氣候頻仍,陳錦煌認為內閣防災首長應採常態化編制,而非再以臨時任務編組,圖為高雄市六龜區中興里。(攝影/吳憶萍)

延伸閱讀:

丹娜絲/反思》民間應自組戰備部隊,無線電克服通訊斷聯、跨村社區聯防(災後29天)

在莫拉克風災災後成立的莫拉克新聞網

延伸閱讀:丹娜絲颱風報導全系列

查看原始文章

更多國內相關文章

01

北榮名醫涉詐領逾3377萬!假藉研究貪污遭起訴 台北榮總:零容忍

鏡週刊
02

女子巷口撿到「價值995萬」金條 順手帶回家!挨告辯稱:以為假的

CTWANT
03

快訊/挺韓直播主陳清茂「破獄救柯文哲」籌嘸百萬…咆哮、拍桌嗆銀行員

三立新聞網
04

交保喊卡!柯文哲「還要再想想」柯美蘭:哥哥知道家裡其實沒有7000萬

三立新聞網
05

遭羅智強轟「變了」 黃暐瀚認了這件事

NOWNEWS今日新聞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