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貓公部落豐年祭獲文化部頒授「重要民俗認定證書」
記者湯平/花蓮報導
花蓮縣政府十日表示,文化部於二0二四年九月十一日公告登錄「Ilisin no Fakong」為重要民俗,並認定「Fakong貓公部落」為保存者,適逢貓公部落舉辦娛靈祭,由文化部政務次長李靜慧代表頒授「重要民俗認定證書」,並由貓公部落頭目高金萬代表接受證書。
文化部表示,截至二0二五年七月,全臺重要民俗總計登錄二十四項,而原住民族重要民俗佔其中六項,此次的「Ilisin no Fakong」重要民俗登錄,是繼「鄒族mayasvi」、「花蓮縣豐濱鄉Makotaay(港口)部落阿美族ilisin豐年祭」、「賽夏族paSta'ay」、「東山吉貝耍西拉雅族夜祭」、「邵族Tungkariri Lus'an(祖靈祭)」,新增登錄之第六項原住民族重要民俗,讓族人相當振奮。
縣長徐榛蔚表示,花蓮縣豐濱鄉Fakong貓公部落,是豐濱鄉古老阿美族聚落之一,部落歷史悠遠,保有阿美族傳統且嚴謹的年齡階級制度,保有完整祭儀、禁忌及樂舞文化,自部落成立以來,每年皆在八月五日至八月十日舉行「Ilisin no Fakong」。
她指出,其儀式包括迎靈儀式、娛靈歌舞、送靈祭儀等,年年依循傳統進行祭儀且從未間斷過,文化局於一0三年五月二十八日登錄為花蓮縣民俗類無形文化資產,縣長誠摰感謝頭目及青年之父(mama no kapah)帶領,部落各年齡階層共同參與,部落方能枝繁葉茂、昌盛壯大,能獲文化部認證為重要民俗,成為保存最完整的臺灣原住民祭儀之一,著實難能可貴,讓全世界看見貓公部落。
文化局代理局長曾之妤亦表示,「Ilisin no Fakong」完整保存阿美族祭儀文化的特性,並延續部落內男性、女性與各年齡階層的社會角色,充分展現Fakong部落族人的自發、自主與團結合作的精神,具有重大意義及高度文化代表性。
她強調,目前花蓮縣所登錄的民俗共十項,其中「花蓮縣豐濱鄉Makotaay(港口)部落阿美族ilisin豐年祭」及「Ilisin no Fakong」二項,皆獲文化部登錄重要民俗,期許能使原住民族文化的保存與實踐更具制度性與可持續性,不僅在祭典儀式的維持,更重要的是維繫族群的自發性、持續參與,以及提升民族情感的認同。
花蓮縣政府表示,未來將和全縣各部落努力守護族群文化,期盼各族群傳統文化源遠流長,未來將持續致力輔導縣內無形文化資產的傳承,讓更多豐富的傳統文化能永續保存。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