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食物中毒有哪些症狀?上吐下瀉算中毒嗎?分析4大食物中毒原因!

美醫誌

更新於 09月02日02:18 • 發布於 09月02日01:00

夏季氣溫飆升,是食物中毒的高峰期,許多民眾在外用餐後出現嘔吐、腹瀉、發燒等症狀,往往誤以為只是「腸胃不適」,卻忽略背後可能是更嚴重的食物中毒!其實,食物中毒不僅可能來自變質食材,我們每天都會碰的紙鈔與硬幣,也是令人意想不到的傳染途徑。本文將完整整理食物中毒的定義、常見原因、症狀與處置方式,並提醒民眾如何日常預防,從源頭守住健康防線!

食物中毒是什麼?原來不只是「吃壞肚子」而已

很多病人在就診時常提到:「我昨天跟家人吃晚餐後開始拉肚子,是不是食物中毒?」張靖醫師指出,其實食物中毒是有明確定義的,只要有兩人或兩人以上,在食用同一食物後,出現類似的腸胃不適症狀,就可能是一起食物中毒案件。

所以如果只有一個人發生症狀,比較可能是「急性腸胃炎」,不一定能歸類為食物中毒,但如果涉及「肉毒桿菌毒素、自然性或化學性毒素」,即使只有一個人出現症狀,也能判定為食物中毒。

認識常見的食物中毒原因!不慎吃下肚超危險!

所以如果只有一個人發生症狀,比較可能是「急性腸胃炎」,不一定能歸類為食物中毒,但如果涉及「肉毒桿菌毒素、自然性或化學性毒素」,即使只有一個人出現症狀,也能判定為食物中毒。

(一)細菌性食物中毒:生活中最常見的元兇

細菌性食物中毒,在臨床上最為常見,其中以金黃色葡萄球菌、沙門氏桿菌與腸炎弧菌最具代表性。張靖醫師解釋,金黃色葡萄球菌常存在於人體皮膚表層,尤其是有化膿傷口時,若食品操作人員未處理好傷口,便可能將細菌直接汙染食物,再被吃下肚。

沙門氏桿菌則多見於未煮熟的肉類、乳製品與雞蛋,而腸炎弧菌則常見於未妥善處理的海鮮,像是魚類與貝類,若調理過程中未注意生熟食分開,就容易發生交叉污染,導致食物中毒。

此外紙鈔與硬幣經過成千上萬人的手摸過,已被研究證實藏有大量沙門氏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等致病菌,若接觸這些鈔票後未立刻洗手便觸碰食材,就可能將病菌帶入食物中,引發中毒。

(二)病毒性食物中毒:諾羅病毒最具傳染力

病毒性食物中毒,以諾羅病毒最具知名度。張靖醫師說明,這類病毒通常透過病患的嘔吐物、排泄物或被污染的食物傳染,即使是少量病毒也能引發感染,因此清潔與消毒極為重要。

(三)化學物質性食物中毒:農藥殘留引爆危機

這類食物中毒,常來自於食材殘留的化學農藥,或儲藏過程中與有害物質接觸,例如農藥未被沖洗乾淨的蔬果,或其他毒性物質料理進入食材中,誤食導致的急性中毒反應。

(四)自然毒性食物中毒:天然也可能致命

常見例子如毒河豚、有毒野生菇類或果實。像是連日大雨,在行人道或分隔島長出來的菇類,都可能帶有毒性。張靖醫師提醒,切勿自行採集、烹調野生動植物,誤食天然毒素後果可能十分嚴重,甚至致命。

食物中毒常見症狀,緊急處理4大原則

張靖醫師指出,食物中毒的常見症狀包括:噁心、嘔吐、腹痛、腹瀉、發燒,較嚴重者甚至可能有血便或膿便,但並不是所有症狀都會一起出現,嚴重程度也會與個人的年齡、健康狀態、引發食物中毒的原因而異。當食物中毒發生時,應把握4大原則,且幼兒、孕婦與年長者風險特別高,應格外留意。

(一)儘速就醫

當誤食受到汙染的食物後,出現高燒、嚴重腹痛、呼吸急促或意識不清狀況時,張靖醫師強調立即就醫才是正確選擇,切勿輕忽症狀或自行購買成藥服用,否則可能延誤病情。

(二)補充水份,預防脫水危機

嘔吐、腹瀉會快速讓身體流失大量水份與電解質,民眾應適時補充含鹽份的運動飲料或白開水,避免脫水。

(三)保留證據,方便調查

若懷疑症狀與食物中毒有關,應妥善保存殘餘的食物、病患的嘔吐物或排泄物,以便後續衛生單位的調查。

(四)主動通報衛生單位

食物中毒是公共衛生事件,張靖醫師提醒,如果疑似遭遇食物中毒案件,可主動向地方衛生局通報,以利及時處理,保護公眾健康。

如何避免食物中毒?日常5招要牢記!

食物中毒的原因有許多種,為了避免將被染污的食物吃下肚,民眾平時可以遵循以下5點,有效降低食物中毒的風險。

1.勤洗手:處理食物前後應以肥皂與清水徹底洗手,若手部有傷口,需妥善包紮後才接觸食材。

2.挑選新鮮食材:食用新鮮食材與乾淨的飲用水,為健康飲食打下良好基礎。

3.生熟食器具分開:料理時,生熟食使用不同的砧板與刀具,以免交叉污染。

4.食材須徹底加熱:食物中心溫度應達70°C以上,才能將多數致病菌殺死。

5.注意料理存放溫度:已烹調食物若未立即食用,應在溫度7°C以下保存,切勿長時間置於室溫中,避免細菌快速滋生。

遵循健康原則,享受美食,降低食物中毒風險

食物中毒的症狀雖有大有小,但絕不能輕忽,若出現任何疑似食物中毒症狀,應儘早就醫,避免自行診斷與購藥。而在處理與食用生食、海鮮等食材,也要特別注意環境與衛生,學會正確的處置與預防方式,才能確保飲食安全喔!

查看原始文章

健康指南:勿輕忽「攝護腺癌」

根據衛福部113年死因統計資料,攝護腺癌在台灣我國男性中發生率居第三位,出現異常症狀應及早就醫

更多健康相關文章

01

醫大推「1蔬菜」降血糖血脂、抗癌:我都加在泡麵中

三立新聞網
02

她幫夫簽放棄急救,卻被全家人指責、在葬禮上被當空氣!醫嘆:活著的人竟這般沉重

幸福熟齡 X 今周刊
03

它是超級堅果!補腦、降血壓血脂、防糖尿病 還能抗癌

三立新聞網
04

血管堵塞元凶非油脂!醫揭「精製澱粉、糖」才是真兇

中天電視台
05

喝水常嗆到?醫揭1警訊恐是巴金森氏症惡化!別再以為是老化

健康2.0
06

11月21日 重要的是,別停下腳步

Heho健康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