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中毒有哪些症狀?上吐下瀉算中毒嗎?分析4大食物中毒原因!
夏季氣溫飆升,是食物中毒的高峰期,許多民眾在外用餐後出現嘔吐、腹瀉、發燒等症狀,往往誤以為只是「腸胃不適」,卻忽略背後可能是更嚴重的食物中毒!其實,食物中毒不僅可能來自變質食材,我們每天都會碰的紙鈔與硬幣,也是令人意想不到的傳染途徑。本文將完整整理食物中毒的定義、常見原因、症狀與處置方式,並提醒民眾如何日常預防,從源頭守住健康防線!
食物中毒是什麼?原來不只是「吃壞肚子」而已
很多病人在就診時常提到:「我昨天跟家人吃晚餐後開始拉肚子,是不是食物中毒?」張靖醫師指出,其實食物中毒是有明確定義的,只要有兩人或兩人以上,在食用同一食物後,出現類似的腸胃不適症狀,就可能是一起食物中毒案件。
所以如果只有一個人發生症狀,比較可能是「急性腸胃炎」,不一定能歸類為食物中毒,但如果涉及「肉毒桿菌毒素、自然性或化學性毒素」,即使只有一個人出現症狀,也能判定為食物中毒。
認識常見的食物中毒原因!不慎吃下肚超危險!
所以如果只有一個人發生症狀,比較可能是「急性腸胃炎」,不一定能歸類為食物中毒,但如果涉及「肉毒桿菌毒素、自然性或化學性毒素」,即使只有一個人出現症狀,也能判定為食物中毒。
(一)細菌性食物中毒:生活中最常見的元兇
細菌性食物中毒,在臨床上最為常見,其中以金黃色葡萄球菌、沙門氏桿菌與腸炎弧菌最具代表性。張靖醫師解釋,金黃色葡萄球菌常存在於人體皮膚表層,尤其是有化膿傷口時,若食品操作人員未處理好傷口,便可能將細菌直接汙染食物,再被吃下肚。
沙門氏桿菌則多見於未煮熟的肉類、乳製品與雞蛋,而腸炎弧菌則常見於未妥善處理的海鮮,像是魚類與貝類,若調理過程中未注意生熟食分開,就容易發生交叉污染,導致食物中毒。
此外紙鈔與硬幣經過成千上萬人的手摸過,已被研究證實藏有大量沙門氏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等致病菌,若接觸這些鈔票後未立刻洗手便觸碰食材,就可能將病菌帶入食物中,引發中毒。
(二)病毒性食物中毒:諾羅病毒最具傳染力
病毒性食物中毒,以諾羅病毒最具知名度。張靖醫師說明,這類病毒通常透過病患的嘔吐物、排泄物或被污染的食物傳染,即使是少量病毒也能引發感染,因此清潔與消毒極為重要。
(三)化學物質性食物中毒:農藥殘留引爆危機
這類食物中毒,常來自於食材殘留的化學農藥,或儲藏過程中與有害物質接觸,例如農藥未被沖洗乾淨的蔬果,或其他毒性物質料理進入食材中,誤食導致的急性中毒反應。
(四)自然毒性食物中毒:天然也可能致命
常見例子如毒河豚、有毒野生菇類或果實。像是連日大雨,在行人道或分隔島長出來的菇類,都可能帶有毒性。張靖醫師提醒,切勿自行採集、烹調野生動植物,誤食天然毒素後果可能十分嚴重,甚至致命。
食物中毒常見症狀,緊急處理4大原則
張靖醫師指出,食物中毒的常見症狀包括:噁心、嘔吐、腹痛、腹瀉、發燒,較嚴重者甚至可能有血便或膿便,但並不是所有症狀都會一起出現,嚴重程度也會與個人的年齡、健康狀態、引發食物中毒的原因而異。當食物中毒發生時,應把握4大原則,且幼兒、孕婦與年長者風險特別高,應格外留意。
(一)儘速就醫
當誤食受到汙染的食物後,出現高燒、嚴重腹痛、呼吸急促或意識不清狀況時,張靖醫師強調立即就醫才是正確選擇,切勿輕忽症狀或自行購買成藥服用,否則可能延誤病情。
(二)補充水份,預防脫水危機
嘔吐、腹瀉會快速讓身體流失大量水份與電解質,民眾應適時補充含鹽份的運動飲料或白開水,避免脫水。
(三)保留證據,方便調查
若懷疑症狀與食物中毒有關,應妥善保存殘餘的食物、病患的嘔吐物或排泄物,以便後續衛生單位的調查。
(四)主動通報衛生單位
食物中毒是公共衛生事件,張靖醫師提醒,如果疑似遭遇食物中毒案件,可主動向地方衛生局通報,以利及時處理,保護公眾健康。
如何避免食物中毒?日常5招要牢記!
食物中毒的原因有許多種,為了避免將被染污的食物吃下肚,民眾平時可以遵循以下5點,有效降低食物中毒的風險。
1.勤洗手:處理食物前後應以肥皂與清水徹底洗手,若手部有傷口,需妥善包紮後才接觸食材。
2.挑選新鮮食材:食用新鮮食材與乾淨的飲用水,為健康飲食打下良好基礎。
3.生熟食器具分開:料理時,生熟食使用不同的砧板與刀具,以免交叉污染。
4.食材須徹底加熱:食物中心溫度應達70°C以上,才能將多數致病菌殺死。
5.注意料理存放溫度:已烹調食物若未立即食用,應在溫度7°C以下保存,切勿長時間置於室溫中,避免細菌快速滋生。
遵循健康原則,享受美食,降低食物中毒風險
食物中毒的症狀雖有大有小,但絕不能輕忽,若出現任何疑似食物中毒症狀,應儘早就醫,避免自行診斷與購藥。而在處理與食用生食、海鮮等食材,也要特別注意環境與衛生,學會正確的處置與預防方式,才能確保飲食安全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