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媒:中國晶片急起直追 韓國也難招架
根據韓國《每日經濟新聞》報導,韓國晶片產業在半導體設備製造領域與中國的差距正在迅速擴大。中國第一大設備製造商北方華創,今年上半年營業利潤已達到韓國同業龍頭 Semes 的 8 倍,顯示中國企業在技術與市場規模上已實現對韓國的追趕,並正以驚人的速度發展。
數據顯示,北方華創上半年銷售額達 3.1472 兆韓元,年成長近三成;營業利潤為 6478 億韓元,年成長率超過 2%。相較之下,Semes 上半年銷售額為 1.1054 兆韓元,年減逾一成;營業利潤為 821 億韓元,成長幅度僅約 1.4%。
北方華創已超越 Semes,成為全球排名第六的半導體設備製造商,其產品甚至被韓國半導體機構認證,具備引進到本土使用的價值。
除了設備製造,中國企業也積極佈局晶片產業鏈的全國產化,特別是在前端的 EDA(電子設計自動化)工具領域。
過去,韓國晶片產業主要依賴新思、楷登等國際大廠的解決方案,甚至三星電子也曾採用中國廣立微電子的 EDA 工具。中國企業已將 EDA 工具與人工智慧(AI)結合,在提高效率的同時降低成本,這也促使韓國企業開始著手開發國產 EDA 工具,試圖效法中國的產業鏈自主模式。
分析指出,美國多年的制裁反而加速了中國晶片產業的發展,中國龐大的內需市場成為國產晶片崛起的獨有優勢。相形之下,韓國晶片產業過度依賴三星和 SK 海力士兩大巨頭,導致本土供應鏈體系薄弱,設備商難以滿足頂尖企業的高標準,形成惡性循環。
面對中國在資金和產業規模上的巨大優勢,韓國政府已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今年 4 月,韓國宣布將針對半導體零件、材料及設備企業的投資金額從 27 兆韓元增至 33 兆韓元。然而,與中國大基金高達 133 兆韓元的投資規模相比,韓國的預算仍顯得微不足道。
《每日經濟新聞》總結,面對中國晶片產業的絕對優勢和龐大投資,韓國企業雖然感到焦慮,但也顯得束手無策,兩國在晶片產業的競爭態勢將持續升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