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港星許紹雄腎臟癌病逝》不痛不癢卻奪命無聲...名醫揭「3大警訊」:血尿、腰痛別輕忽

信傳媒

更新於 10月29日04:31 • 發布於 10月29日04:30 • 陳稚華
許紹雄因腎臟癌病逝,享壽76歲,讓許多演員及影迷不捨影壇痛失一位經典演員。(圖片來源/許紹雄臉書)

香港資深演員、人稱「Benz雄」的許紹雄,過去演過多部膾炙人口的經典港劇,如《新紮師兄》、《使徒行者》及今年2月剛殺青的劇集《正義女神Themis》,憑藉自然生動的表演獲得觀眾喜愛,無論正派或反派角色皆能駕馭自如,有江湖「綠葉王」之稱。

不料,許紹雄28日凌晨因腎臟癌併發多重器官衰竭離世,享壽76歲,消息震驚影壇。

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科主任顏宗海接受《信傳媒》電訪時指出,腎臟癌雖非國人十大癌症,但在泌尿道腫瘤中相對常見,且早期往往毫無症狀,被稱為「沉默的殺手」。若能透過健檢及早發現,多數可手術根治;但一旦轉移或進入晚期,治療就相對棘手。

那麼民眾該如何預防腎臟癌呢?該如何早期發現徵兆進而及早治療?

腎臟癌「典型3大症狀」要注意

顏宗海表示,腎臟細胞癌(Renal Cell Carcinoma, RCC)約佔所有惡性腫瘤的1-2%,一般來說,男性罹患率比女生高,好發年齡約40-75歲,偶發在幼年及年輕人,危險因子有吸煙、肥胖、藥物濫用化學及環境致癌物質、慢性腎衰竭患者、接受女性荷爾蒙治療者等。

而逢希伯-林道症候群VHL(Von Hippel-Lindaud disease)患者有VHL的基因突變,也容易出現腎細胞癌。顏宗海也提到,由於腎臟位於腹腔深處,腫瘤初期不易察覺,因此許多患者是透過健檢或腹部超音波「意外被發現」。

「腎臟癌早期幾乎沒有特別症狀,等到出現血尿、腰痛或腹部摸到腫塊時,往往已屬中晚期。」顏宗海指出,腎臟癌的典型3大症狀為血尿、腰痛與腹部腫塊,但僅有少數患者會同時出現;其他可能伴隨貧血、體重減輕、疲倦或發燒等非特異性症狀,容易被忽略。

血尿可能是腎臟腫瘤的早期警訊,建議立即就醫檢查。(圖片來源/freepik)

影像檢查是關鍵,CT判定腫瘤範圍最準確

目前腎臟癌的診斷主要依賴影像學檢查。

顏宗海指出,超音波可初步發現腎臟腫瘤,若懷疑惡性病變,會進一步安排電腦斷層(CT)或核磁共振(MRI)確認腫瘤大小、侵犯範圍與是否轉移。部分病例也需進行靜脈尿路攝影或骨骼同位素掃描,以判定是否擴散到其他器官。

確診後醫師會依病期分為4期:第一期腫瘤小於7公分、第二期大於7公分、第三期已侵犯周邊組織、第四期則代表遠端轉移。病期不同,治療方式與預後也差異甚大。

早期可靠手術,晚期要合併標靶與免疫治療

「早期腎臟癌最重要的仍是手術切除,預後相對良好。」顏宗海指出,腫瘤若局限於腎臟內,可進行部分或全腎切除術,許多病人術後可長期無復發;但若已轉移至淋巴結、肺或骨骼,就屬晚期階段,傳統化療與放療效果有限。

他提到,目前治療晚期腎臟癌的主流為「標靶治療」與「免疫治療」,可單獨或合併使用。「標靶藥物主要分為2大類:一是抑制腫瘤血管生成的VEGF抑制劑(如Sunitinib、Sorafenib),另一是抑制腫瘤生長訊號的mTOR抑制劑。免疫治療則透過PD-L1、CTLA-4等免疫檢查點抑制劑,重新活化身體免疫系統攻擊癌細胞。」

「標靶合併免疫治療是目前效果最好的方式,但費用昂貴,也需評估腎功能、肝功能及副作用風險。」顏宗海提醒,部分晚期患者可透過基因定序分析,找出適合的治療組合,增加控制疾病的機會,不過若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更有機會避免腫瘤擴散及復發。

多項危險因子環環相扣,吸菸與肥胖最常見

至於要如何預防腎臟癌?

「腎臟癌的發生與生活習慣密切相關。」顏宗海指出,吸菸是最明確的危險因子之一,另外肥胖、高血壓、長期服用止痛藥也會增加風險,「未依醫師處方而長期亂服成藥,會對腎臟造成嚴重且長期的傷害,也在無形間增加罹癌風險。」

此外,長期暴露於化學物質、重金屬(如鎘、鉛)或石化溶劑環境中者、慢性腎臟病或洗腎患者、以及有家族遺傳或特定基因突變者,也都屬於高危險族群。

要預防腎臟癌,顏宗海建議從生活習慣做起,包括戒菸、維持理想體重、均衡飲食、避免長期使用止痛藥,並保持規律運動。「若有家族病史、慢性腎病或長期接觸化學物者,應每年安排一次腎臟超音波與尿液檢查,及早發現異常。40歲以上最好每年都進行一次健康檢查,時時掌握身體狀況。」

腰痛可能伴隨腎臟腫瘤生長,及早檢查才能掌握治療時機。(圖片來源/freepik)

他提醒,腎臟癌的可怕之處在於「無聲無息」,一旦出現血尿、腰痛或體重急速下降等症狀,千萬不要拖延就醫。早期診斷、積極治療,加上後續定期追蹤,仍是對抗這類沉默癌症的關鍵。

延伸閱讀

查看原始文章

健康指南:守護心血管健康

保護心臟健康,降低死亡風險

更多健康相關文章

01

莊人祥59歲罹胃癌!醫揭早期無症狀 「4大地雷食物」曝光

三立新聞網
02

超愛吃「1食物」!表妹婿20幾歲罹大腸癌 譚敦慈:絕對不吃

鏡報
03

吃個炒飯竟進ICU!專家點名5大「不能放隔夜」食物:這種細菌加熱也殺不死

鏡報
04

男子「尿尿分岔」慌了 醫:40歲以上注意!有癌變可能

鏡報
05

不是害羞也不是不會社交!內向者分成4種 先搞懂你是哪一型

健康醫療網
06

性成癮能戒斷嗎? 醫曝需探討情緒、控制感的背後成因

NOW健康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