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三延役公投823登場 超過530位學者聯署反對重啟 籲投下不同意票
Newtalk新聞
日前由百位跨系所學者所發起的「反對核三重啟,穩健能源轉型—學術界不同意第21號公投案」聲明連署,截至今(19)日已有超過530位學者聯署。數名學者今日召開記者會表示,台灣位處地震帶,加上造山運動活躍,幾百年後深埋的燃料棒肯定會發生壓縮破壞,且核三發生福島等級的核災,全台都可能成為永久隔離區,因此他們呼籲本周六的公投必須投下不同意票。
台大地質系名譽教授陳文山批評黃國昌提出以「DBD深井鑽探」處理核廢料的構想,強調該技術早在30年前就被認為不可行,在台灣地震帶更是風險極高;燃料棒埋入3至5公里地底後一旦外洩無法取出,且地層變形常導致鑽井失敗,長期下來燃料棒也會受壓損壞造成污染。
陳文山指出,台電報告顯示恆春斷層經過核三廠區,廠內確有活動斷層,一號機下方有斷層剪裂帶、二號機下方則呈背斜變形,而核三所在岩盤僅百萬年左右,非常年輕且持續隆起,未來必定再發生地震,恐直接破壞圍阻體設施;他警告台灣過去40年僥倖未遇大震,再運轉40年等於再賭一次,風險只會更高。
中興大學環工系教授莊秉潔指出,核電表面便宜其實隱藏巨額成本,核後端基金僅計入12年營運與50年監管費,但若將核廢料需保存數萬年以上並涵蓋人事、回饋金與維護費,核電絕非廉價能源。
莊秉潔警告,若核三發生福島等級核災,全台恐成永久隔離區,屏東、恆春受影響尤甚,輻射塵更會隨黑潮、親潮影響全台漁業;核災的最大衝擊是人類棲息地喪失。此外,他批評將燃氣與燃煤混為「非核即用肺發電」的說法不科學,研究顯示燃氣不排放重金屬,下風處並未見肺腺癌增加。
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教授戴興盛指出,從均化能源成本來看,核電已是最昂貴能源,高於風電與光電,更未計入核廢處理與核災風險等外部成本,導致全球核能占比僅剩9%且持續下滑,因其陷入成本上升與工期延宕的惡性循環。
戴興盛強調,重啟核三不僅無助於台灣產業所需的再生能源,反而浪費發展機會,削弱國際競爭力;且核電廠在戰爭中更可能成為攻擊目標,傷害能源韌性,真正解方是擴增分散式再生能源,降低電網癱瘓風險。
台大公衛系副教授張弘潔指出,福島核災後研究顯示當地兒少甲狀腺癌發生率比日本其他地區高出20至30倍,且多數病例已有淋巴結轉移,排除篩檢效應,凸顯兒童對污染更敏感,承受風險遠高於成人;過去車諾比與福島亦有相同現象。
張弘潔強調,核電世代間不正義明顯,而近年核電占比下降與空氣品質改善呈正相關,顯示兩者無直接關聯。張弘潔認為,政府依《兒童權利公約》有責任保障兒少健康,社會不應對年輕反核者進行年齡歧視,台灣能源發展應走向對環境衝擊更低的再生能源。
東華大學民族社工系助理教授Lenglengman Rovaniyaw 以原住民族學者身分強烈反對核三重啟,並譴責能源殖民與族群不正義。他指出,政府與台電過去以欺瞞方式將低階核廢料送至蘭嶼,導致桶身風化破損後數量從97,627桶增至100,277桶,造成重大環境與健康風險,是當代最深的族群不公事件。
Lenglengman Rovaniyaw 指出,歷年核廢料處置場規劃也多落在原住民族傳統領域。族人質疑「若核廢真是好東西,為何不放總統府旁?」凸顯原住民長期承擔核能代價卻非受益者,因此在蘭嶼問題未解前重啟核電,只是重演歷史錯誤並加深傷害。
中山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邱花妹指出,屏東縣監督核能安全委員會已於2025年6月決議核三不該重啟,強調核三落腳恆春是威權時期未經民主討論的政治決定,屏東人已承受40年核災風險卻不知其至少30次異常事故與廠址位於斷層上。如今核三依法運轉屆滿停止,卻因公投被迫再承風險,反映在野黨將核能包裝成安全便宜卻不願自家承擔的區域不正義。屏東以觀光與農漁業為重,已達民生用電100%再生能源,正推動永續轉型,不容一場核災摧毀。
邱花妹強調,社會應協助屏東完成25年除役工程與核廢最終處置,而非強迫地方再度犧牲。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