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爆發傳染病「無特效藥可治」!5大族群留意恐痛到無法行走
生活中心/巫旻璇報導
中國近期爆發「基孔肯雅熱」(Chikungunya,台灣稱為屈公病)疫情,廣東省成為重災區,截至目前已累積逾7000例確診病例,其中佛山市最為嚴峻,不少患者因關節劇痛導致無法行走。對此,台灣衛福部疾管署強調,國內尚未出現病例,已於各大國際港埠啟動防疫宣導與發燒篩檢措施,以防病毒境外移入。
屈公病早在民國96年即被我國列為第二類法定傳染病。疾管署指出,該病的傳播途徑與登革熱相同,皆透過帶有病毒的白線斑蚊或埃及斑蚊叮咬傳播,潛伏期約為2至12天,患者於發病前兩天至發病後五天會進入病毒血症期,具傳染力,典型症狀包含突發高燒、手腳關節劇烈疼痛或關節炎,尤以手腕、腳踝最為常見,其他症狀還包括頭痛、噁心、嘔吐、疲憊、肌肉痠痛,約半數患者會出現皮疹。雖然與登革熱類似,但屈公病的後遺症更為持久,部分患者關節疼痛會持續數周甚至數年,影響日常生活。在非洲語言中,「Chikungunya」意指「疼痛到彎著身子行走」,正凸顯此病典型的長期關節痛。
疾管署表示,屈公病雖致死率低,但新生兒、65歲以上長者及患有高血壓、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者,為併發重症的高風險族群,須特別留意。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今年以來全球屈公病病例已超過25萬例,美洲疫情最為嚴峻,集中於巴西、玻利維亞與阿根廷;印度洋島國如法屬留尼旺、馬約特與模里西斯等地,也紛紛爆發疫情並外擴至周邊區域。亞洲部分,印度今年已累積逾3萬例,中國廣東佛山也因境外移入病例失控,導致數千人感染,澳門也出現病例通報。多省市已發出防疫警訊,呼籲民眾加強防蚊措施。
歐洲方面,法國累計通報799例境外移入病例及30例本土感染,義大利亦出現1例本土病例。值得注意的是,歐洲往年多於7至8月出現病例,但今年疫情提早於6月現蹤,顯示傳播風險升高。為防堵疫情入侵台灣,疾管署已在機場與港口加強執行發燒篩檢、健康評估及旅客衛教,針對來自蟲媒疾病流行地區的入境者進行TOCC(旅遊史、職業史、接觸史、群聚史)評估、症狀採檢與提供防蚊液等措施。一旦發現疑似個案,將交由地方衛生局持續追蹤並啟動後續防治。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