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科技

【林宏文專欄】美國入股英特爾為10%+5% 川普政府主導分拆 與誰合併效益最大?

Knowing

發布於 19小時前 • 專欄作家林宏文

上周五,美國政府宣布入股英特爾近10%,其中還出現美國政府可以額外收購5%股權的條款,也預告了英特爾未來應該會分拆製造部門。這些動態,對全球半導體產業將帶來那些重大影響,值得探討。

根據英特爾及美國政府對外公布的訊息,美國政府將原為補助金的89億美元轉為投資入股英特爾,成爲最大單一股東。認購價格是以低於市值近兩成、每股20.47美元購入英特爾股份,持股比例達到9.9%。

川普政府表示,這項投資不僅讓美國納稅人以低於當前市價的成本入股,還將使美國和現有股東共享英特爾長期業務成功的收益。

至於英特爾公司則強調,美國政府的投資爲「被動投資」,不會進入公司董事會,也不享有信息披露權。

其實,這個入股案最重大的意義,代表的是美國政府強化對晶片製造的掌控,從晶片法案(CHIPS Act)的補助,轉為實質持股與認股權證,代表美國政府不只是資助,而是直接介入產業結構。

此外,在這個合作協議中,還有一個被大家忽略掉的重點。

根據協議,美國政府還獲得一項權證,允許其在未來以每股 20 美元的價格額外購買 5% 的英特爾普通股,但這一權證僅在英特爾對晶圓代工業務的持股比例低於 51% 時方可行使,意即英特爾若出售代工業務超過49%,美國政府就可以行使這項權利。

這項特別註明的條款,到底代表什麼意思?

我認為,這個條款已透露出非常關鍵的訊號,而且至少有兩個方向,可以拆解它的意涵。

首先是,「分拆代工」已成為英特爾的選項之一,很可能是在川普政府與英特爾雙方協商時,已談及的改革方向。而且,美國政府還預留了未來英特爾「分拆代工」的籌碼。

因為,認股權證的條件明確指出,若英特爾對代工業務的控制權低於51%持股,美國政府就可行使額外認股權,目的當然是希望英特爾在設計與製造分家之後,還可以藉此加強對英特爾的掌控,才能參與並主導未來分拆出去的製造部門,完成半導體製造可以在美國落實的目標。

不只如此,這等於也預設了英特爾未來分拆代工事業,將是非常清楚具體的方向,而且談到51%的數字條件,也意味著未來很可能會朝向引入外部資金,並成為獨立公司的可能性。

顯然,川普總統從先前放話要陳立武走人,先營造逼出雙方談判的氣氛,之後召見他進白宮,在溝通談話時,川普與團隊很可能已明確暗示,英特爾應該朝分拆的道路前進。

這場談判,讓川普的交易風格再度展現,主導與介入英特爾改革方向的企圖心,也相當明確。

不過,到底英特爾要不要進行分拆?過去英特爾公司一直沒有對外說明,原因是董事會很可能也還沒有定論。

此外,英特爾的舊勢力也一直反對分拆,例如前董事長貝瑞特多次投書媒體,另外前任執行長基辛格也多次跳出來聲援,他們都強烈主張英特爾應維持現狀,以設計與製造合在一起的模式,與台積電及三星電子相抗衡。

因此,分拆英特爾這件事,在美國社會中顯然還有爭議,但如今川普政府看起來似乎已下定決心,要推動英特爾未來的分拆大計。

至於未來要怎麼分拆?要找什麼合作伙伴加入?會邀請那些股東或基金助陣?都是未來影響產業發展重要的因素。

我的看法還是一樣。英特爾分拆出製造部門後,最佳的合作對象是格芯(GlobalFoundry),兩家公司進行合作或合併,會是阻礙最小、利益最大,且達到最佳綜效的結果。不只對美國重回半導體製造很有利,也是對全球產業發展很有利的方向。

格芯是從超微製造部門分出來的公司,曾在2009年合併新加坡的特許半導體,2015年又收購了IBM的微電子事業部,成為橫跨美國、德國、新加坡的全球性晶圓代工業者,也是很少數有融合部分亞洲及歐洲元素,但主要組成與成員都是美國文化及風格的專業晶圓代工公司。

英特爾若與格芯整合,可以把美國本土半導體產業重新整合起來,不論從文化到技術,都是最能發揮整合效益的團隊。

而且,英特爾也可以從格芯身上學到,經營晶圓代工應該有的know-how,以及本身較缺乏的服務精神與待客之道,怎麼看都是最佳的天作之合。

當然,英特爾與格芯的整併,一定需要時間才能看到績效,但未來若整合得好,就有機會與亞洲的台積電與三星電子一搏,也可以讓台積電免於反壟斷的調查,這是對大家都有好處的事情。

我認為,川普總統多次說,台灣搶走美國半導體的工作,其實這句話是錯的,而且一句話錯了好幾個地方。一是台灣沒有搶走美國半導體工作,因為美國仍是全球半導體產業的主導者,在全球半導體產值中占比達43%,但台灣約為 23%。美國在上游領域如IC設計、矽智財、EDA工具等仍具壓倒性優勢。

二是台灣與美國是盟友,美台是互補而非競爭關係。雖然台積電崛起讓英特爾不太好過,但創造了許多美國公司如蘋果、輝達、超微、博通及高通等更大的利益,也增加了美國更多半導體的工作。

台積電的存在,對美國的利益是最大的,而且,只有台灣會選擇這種助攻聯盟伙伴的產業角色,其他國家如日本、韓國及中國,都不是如此。

因為,台灣與其他國家發展半導體的方向都不同,台灣最初只是為了求生存,因此切入做得最好的代工工作,展現出來的就是與人為善,沒有要打敗別人,而是與客戶一起成功。台灣把晶圓製造代工做好,並與美國產業組成絕佳的聯盟關係,這是對全世界產業發展最好的局面。

如果川普總統還是不相信,現狀其實就是最好的結果,那何不甘脆就做個試驗,趕快組成一支美國隊,把英特爾和格芯合起來,然後和台灣的台積電隊,還有韓國的三星電子隊,大家一起做個公平的決賽,看看最後是誰活下來?是誰靠實力成為贏家?

當然,這個競賽需要有前提。一定要遵守公平、公正與公開的原則,不能有人做弊,川普政府不能自己做莊,又把規則改成對自己有利,甚至還偷發好牌給英特爾,這樣就有違比賽該有的基本風範了。

能夠做到這樣,我相信台積電還是會成為贏家,不信,川普政府可以趕快做實驗,三、五年內應該就可以看到結果。

不過,美國政府入股英特爾,把時間拉長來看,雖然英特爾變成美國國家隊,很可能取得許多有利條件,但對公司的決策空間及策略自主性,很可能都會因此綁手綁腳。

因為,這項條款也意味著,英特爾若要分拆代工,已非自己一家公司的事,還必須考量及配合川普政府的各種政策與意見,還有未來政府可能出現的股權交易條件。政府雖然聲稱是「被動投資」,但實際上已具備重大影響力。

對英特爾來說,這筆資金提供喘息空間,但也可能限制其未來的策略自由。至於對美國半導體政策來說,政府從「補助」走向「持股」,加強對本土晶片製造的掌控,未來的產業發展將增添更多變數。

當然,更重要的是,對全球晶圓代工產業的競賽來說,若英特爾真的分拆代工,未來若好好改革,至少會比目前英特爾的情況改善一些,如此,也很可能改變目前由台積電、三星主導的市場結構。

我認為,台積電應該不會怕競爭,英特爾若能表現好一點,這場競賽一定會精彩好看許多,不然,像現在這樣,只有台積電一家遙遙領先,實在也是太無趣了一點。

查看原始文章

更多科技相關文章

01

美國89億美元取英特爾10%股權,為何對台積電反是利多?川普還會如何助攻,陸行之拆解5個可能手段

今周刊
02

白宮經濟顧問哈塞特:美政府可能入股其他產業

路透社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轉發 (0)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