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朵拉太遠,但張家界很近」,阿凡達懸浮山的地球原型,原來是這樣被發現的!
雲之上,神秘石峰冷峙成林,裂開一道通往幻象的時空縫隙;老寨中族語呢喃,禱念銅柱鐫刻千年盟約;渡船邊,少女翠翠仍在等待,那段錯置的愛情如今漂流何方……
且遵山石與天空的指令,以雙腳丈量武陵源峰林之巔,涉足沅水劃出的邊界地帶。當記憶觸及苗疆巫儺的古老符碼,當靈魂感應邊城故事的原始介面──
你已登入湘西秘境任務,野性、詩性與靈性,啟動中……
© 陳育陞/旅讀
當雲霧在三千座石柱間翻湧,你誤以為自己踏進另一座星球。其實,這片迷幻如賽博龐克的山水,最早的記載卻來自一本族譜。
明代崇禎年間《張氏族譜》,第一次出現「張家界」三字──指的是明代永定衛大庸所指揮使張萬聰一族的世襲領地(另有一說認為,張家界之名乃因漢代名臣張良隱居此地,然目前所見文獻中並無直接證據)。這個名字,在家族十七代的傳承裡流續四百年,直到1958年,當地首次使用「張家界」為國營林場命名;1982年,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成立;1994年,大庸市更名為張家界市。從一個象徵家族榮耀的封地,變成一座世界旅遊名城。既古老又年輕的張家界,是一場跨世紀的任務,也是一項跨界的召喚——地質學家、藝術家、開發商、韓國遊客……每個角色來到這裡,都為張家界添上新的注腳。
© 陳育陞/旅讀
張家界的誕生密碼
走進張家界,最先震撼心神的,是那看似違反直覺的地貌:三千餘座砂岩峰柱,如同刀劍般直立,最高的金鞭岩甚至高達350米。它們既像密林,又像石陣,讓人分不清是大自然的雕刻,還是另一種未知文明的遺跡。
在科學家眼中,張家界就像一本厚重的地球日記。3.8億年前,這裡還是一片淺海,河流沉積下厚厚的砂層,歷經地殼數次的沉降、擠壓與升,逐漸刻畫出今日的峰林景觀──不如說,張家界就是一部刻在石頭裡的長篇史詩。若問,張家界是何種地貌?喀斯特地貌或岩溶地貌都不是百分百的正確答案,最正解無他──就是張家界地貌。這絕不是唬弄,因為這片石英砂岩峰林舉世獨有,在2010年正式獲得國際地質學術組織認定:凡世上其他地區發現這樣的石英砂岩峰林峽谷的地貌,都可稱作張家界地貌。
© 陳育陞/旅讀
被畫筆與鏡頭發現的處女地
張家界的地質史很古老,然其旅遊史卻年輕得不可思議。長久以來這片奇景,竟無人聞問,直到1979年才被發現。
1979那年,首先是新華社攝影記者楊飛在此蹲點百日,拍下眾多照片;而後畫家吳冠中受託至湘西創作,行程尾聲臨時起意前往張家界林場,驚嘆於此處「陡峰林立,直插雲霄,野、奇、深遠,無人跡」,於是在林場住下,借工人麵的大案,請幾個人幫他抬到山間,在張家界創作了水墨與速寫。返回北京後,吳冠中在《湖南日報》發表文章〈養在深閨人未識〉,讓張家界首次躍入公眾視野。
新華社攝影記者楊飛發表張家界林場三百餘幅照片,被稱為「以鏡頭瞄準張家界第一人」。同年冬,吳冠中於張家界林場寫生。©陳育陞/旅讀
吳冠中1979張家界寫生 © 陳一年/Cheerimages
1980年,吳冠中於《湖南日報》發表〈養在深閨人未識〉。同年黃永玉偕沈從文遊張家界,而後黃於香港舉辦張家界畫展。©曾令愉/旅讀
不久後,湘西畫家黃永玉探訪張家界,並把石峰奇景帶上香港畫壇;而黃永玉的畫展,引起香港知名攝影家、《中國旅遊》雜誌創辦人陳復禮關注,在1981年親赴拍攝,讓張家界奇峰石林登上《中國旅遊》第18期雜誌封面,第一次把張家界推向國際讀者。
接著,影視帶來更廣大的傳播力量。1983年,央視電視劇《西遊記》到張家界取景,使得金鞭溪化身為人們心目中的花果山。1998年,湘籍作家瓊瑤編劇的民國愛情劇《蒼天有淚》特別選定張家界武陵源為外景地,在許多少女心中譜出「在三千奇峰裡許下山盟海誓」的甜蜜夢想。2009年,美國電影《阿凡達》以張家界的石峰作為潘朵拉星球哈利路亞山的懸浮原型,更讓西方遊客為之瘋狂──此後,「潘朵拉太遠,但張家界很近」(Pandora is far but Zhangjiajie is near)成為人們飛往張家界的一句理由。
© 陳育陞/旅讀
以纜車連接大眾與奇峰
科學家讀懂張家界壯麗的地質密碼,藝術家讓秘境走出秘境,而觀光開發商則帶著人們飛入夢幻。光有壯麗的風景,還不足以成就旅遊奇蹟,關鍵在於「如何抵達」──有意思的是,台灣投資者在這場任務中扮演了關鍵角色。
1990年代,台商張輔仁父子初次來到張家界,被群峰壯闊震懾。當時,大庸市提出了多項旅遊建設方案,張輔仁在五花八門的項目中選擇投資纜車──因為它最能兼顧安全、效率與成本。1997年,張家界景區正式運營全中國第一條往復式客運索道黃石寨索道,全長1000餘米,高差440米,每小時可輸送2200人。當透明水晶車廂懸在半空時,腳下的峽谷一覽無遺,驚心動魄卻又令人著迷──這是當時中國境內唯一的設計,後來台北貓空纜車也曾派員前來取經。
這場「與懸崖對話」的工程,真正為張家界打開了大門。此後,袁家界、天門山等索道陸續建成,交通門檻大幅降低。張家界從登山挑戰轉變為大眾觀光,並具備了承載國際旅遊市場的條件。
匈牙利特技飛行專家彼得貝森葉1999年駕機穿越天門山,創下人類首次駕駛飛機穿越自然山洞壯舉。© 圖蟲創意
韓國孝道清單上的聖地
在張家界的遊客群體中,大量的韓國人是相當引人注目的一群。如今張家界能夠成為韓國遊客心中的必訪之地,源自20年前的一句跨國宣言。
2001年,韓國觀光公社社長趙洪奎參加張家界國際森林保護節,離開時留下一句話:「人生不到張家界,百歲豈能稱老翁。」這句話在韓國迅速傳開,成為口耳相傳的旅遊格言。近年,韓流文化推波助瀾,綜藝節目《團結才能火》挑戰天門山999級天梯,今年火紅的韓劇《苦盡柑來遇見你》女主角在大結局一句「明年一起去張家界看落葉」,也再次讓張家界登上熱搜榜。螢幕上的影像,使張家界在韓國大眾媒體裡不斷出現──更重要的是,「帶父母到張家界」逐漸成為年輕一代展現孝道的方式。數據證明了這股潮流。2024年,韓國遊客占張家界入境遊總量的七成以上。如今走進張家界,從機場就能不斷看到韓語文字招牌,更常能聽見此起彼落的韓語交談。對韓國人而言,張家界不僅是自然景觀,更是一種文化象徵——它承載了孝道,也成了家庭旅行的理想場域。
© 陳育陞/旅讀
開啟屬於您的張家界任務
這些任務,造就了今日的張家界,不過故事並未完結。地殼仍在抬升,峰林仍在變化,新的篇章仍在書寫──除了搭纜車遊歷風光,更有長距離越野跑、奢華露營、天坑探洞等各種嶄新的冒險旅程正在展開中。
然而,張家界的秘密還不只在張家界。那些在景區裡被觀光旅拍消費的土家族與苗族服飾,以及張家界包團行程經常綁定的芙蓉村與鳳凰古鎮,其實暗示著這片神秘土地更深層而內在的秘密脈絡。
是次,且讓我們以「張家界」為任務代碼,開啟一段不思議的魔幻旅程。
© BZIKA 裴春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