螞蟻集團完成股權重構,馬雲時代走入歷史
據香港媒體報導,螞蟻集團自 2023 年 1 月宣布調整上層結構後,近期已完成全部解除馬雲控制權的程序,馬雲保留第一大股東身分,但投票權僅 6.208%。這家曾在資本市場掀起高度關注的金融科技企業,如今已轉為「無實際控制人」模式,決策由多方股東共同參與,這可能也意味著螞蟻集團的「馬雲時代」已經結束。
這項轉變的背景可追溯至 2020 年,當時馬雲在上海外灘金融峰會批評傳統金融監管方式,引發市場和監管層廣泛討論。不久後,原定於上海與香港同步上市、規模達 370 億美元的螞蟻集團 IPO 突然被叫停,並引來系列調查與整改。
後續幾年中,螞蟻集團在監管要求下進行業務重組,切割與阿里巴巴的關聯,並調整「花唄」「借唄」等消費信貸產品,同時引入國資背景股東。2022 年底,旗下承接消費信貸業務的重慶螞蟻消費金融有限公司完成增資,杭州國資背景的杭金數科成為第二大股東,顯示權力版圖正發生結構性變化。
真正的關鍵節點發生在 2023 年 1 月,螞蟻集團公告拆除馬雲透過杭州雲鉑投資間接持有的 53.46% 表決權安排,改由 10 名自然人分別行使表決權。調整後,馬雲投票權降至 6.208%,不再構成實際控制人,符合監管對上市前股權結構的要求。
市場人士分析,根據中國內地與港交所規則,變更實控人後企業需等待一至三年方可重新上市。近期監管部門釋放平台企業金融業務整改基本完成的訊號,外界普遍解讀為螞蟻有望重啟 IPO 的積極跡象。
為何市場人士認為螞蟻將重啟上市?其實有三大跡象:
實控人變更完成:馬雲已不再具備實際控制權,改由多名自然人共同持有表決權,結構更符合監管對上市企業的要求。
監管整改收尾:監管層近期釋放「平台企業金融業務整改基本完成」訊號,意味政策風險邊際改善。
業務與盈利回穩:2023 年第一季利潤達 132 億元,與同期相比增長逾 17%,顯示核心業務已具備重新面對資本市場的基礎。
市場認為,若政策環境延續寬鬆趨勢,螞蟻最快有望於 2026 年滿足上市時程條件。
2024 年初,中國人民銀行批覆支付寶變更為「無實際控制人」,該平台擁有 10 億用戶與 8,000 萬商戶,常年位列金融應用活躍榜首。業界認為,這一變化有助於其在未來監管與資本運作中具備更多彈性。
同時,螞蟻持續退出與阿里系的文化媒體投資,包括出售財新傳媒、36氪股權,以及退出芒果超媒等娛樂項目。估值方面,公司從 2020 年的高點 2.1 兆人民幣回落至 2023 年中回購時的約 5,671 億元。
儘管如此,螞蟻在整改後仍展現一定盈利能力。阿里巴巴財報顯示,2023 年第一季度螞蟻利潤約 132 億元,與同期相比增長 17.4%,顯示業務逐步回穩。
管理層方面,螞蟻於 2024 年底宣布,由現任總裁韓歆毅於 2025 年 3 月 1 日接任 CEO,負責業務與日常管理,現任董事長井賢棟則專注於董事長職務。韓歆毅自 2014 年加入螞蟻以來,推動條碼支付升級及 AI 產品落地,被視為能應對支付市場競爭與開拓新收入來源的關鍵人選。
外界注意到,在螞蟻二十週年活動上,馬雲罕見現身,但僅以「為了螞蟻未來 20 年而來」作為低調表態。如今的螞蟻集團,已由單一控制人時代過渡到多方股東制衡的公共平台,並朝金融控股公司方向發展。
學界認為,這一轉變反映了中國民營科技平台在強監管時代下的調整邏輯。螞蟻能否重啟上市並保持盈利能力,仍將取決於其在監管框架下的戰略定位與市場反應。
(首圖來源:shutterstock)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