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惠AI趨勢 核電股後市看漲
核電股2024年大熱,為首的Vistra能源股價全年大漲逾260%。進入2025年,核電股火熱程度不減,仍是多家投資機構今年最看好的投資趨勢,摩根士丹利更是在去年就開始高喊「核電復興」(The Coming Nuclear Power Renaissance)。
沉寂多年的核電股後市為何看漲?最主要因素仍是脫離不了「人工智慧」(AI)。
AI浪潮在過去2年席捲全球,各大科技公司無不積極布建在AI領域展開軍備競賽,搶買AI伺服器、大舉興建AI數據中心。但想要發展AI,光是砸錢買晶片、買伺服器是不夠的,握有充足的電力才是關鍵,因AI是不折不扣的吃電巨獸,在發展過程中將耗費大量電力。
而這就創造利基投資商機,「趨勢很明確,這絕對是長期的投資機會。」新光投信全權委託部經理孫光政剖析,在AI數據中心只增不減下,帶動全球AI基建潮,其中AI伺服器及電力相關供應鏈,業績有望翻倍成長。
孫光政指出,2024年全球資料中心數量約8,000多座,以興建週期4年計算,則預期全球資料中心的電力需求規模可望在2028年翻倍(詳見圖1)。
據諮詢公司麥肯錫2024年提出的報告,2023年至2030年間,對AI專用數據中心的容量需求可能以年均33%的高速成長,但是基礎建設、供電成長不足的狀況下,美國到了2030年仍可能有超過15百萬瓦(GW)的電力缺口。也就是說,隨著AI數據中心不斷擴建,對於電力的需求也將暴增,而若是無法滿足數據中心對電力的需求,則可能反過來導致數據中心的擴張受阻。
具可靠性強、低碳排優勢 核電受科技巨頭青睞
為此,科技巨頭轉頭積極擁抱「核電」成為解決方案,從2024年起市場洋溢著對核電的熱情。核電受到青睞除了因其成本效益高、發電可靠性強外,對科技公司至關重要的一點在於,核電現在被愈來愈多機構視為綠色能源選擇之一。
長期以來,科技公司,特別是科技巨頭都在尋求如何在降低碳排放的目標之下,滿足供電問題,也就必須使用所謂的綠能,包括風能、太陽能等,然而這些可再生能源不足以滿足大量數據中心所需的龐大用電量。具低碳排特色的「核電」就成為了科技巨頭的解決方案,同時滿足減碳目標,但又能滿足供電需求。
微軟(Microsoft)在2024年9月就宣布與核電經營廠Constellation Energy達成長達20年的購電協議,並將重啟美國三哩島核電廠。其他科技巨頭同樣積極搶進核電領域,甚至是創新核電領域的小型模組化反應爐(Small Modular Reactor,SMR),SMR簡單來說可視為是小型核電廠,具備規模小、成本低與靈活性高的特色,Google在2024年就宣布買進Kairos Power電廠正在開發的SMR核電。
亞馬遜(Amazon)在核電方面則是多方擴展,不僅投資SMR相關的新創公司X-energy,也與能源巨頭Dominion Energy達成協議在維吉尼亞州開發SMR。同時也與公共電力機構Energy Northwest簽署協議,推動華盛頓州的SMR發展。
科技巨頭之外,政府態度的轉變也是推動核電股的利多因素。以美國政府來說,在拜登(Joe Biden)政府時期就已經對核電轉向正面態度,新任的川普(Donald Trump)政府對於核電支持的態度更加明確。
川普政府對核電的正面態度最直接顯示就是他任命的能源部長Chris Wright,他向來以支持核電著稱,認為核電就是美國能源未來的關鍵動力來源,他先前也曾是核電新創公司Oklo的董事。Wright本就是川普選舉時重要幕僚,Wright上任之後的第1份部長令就明寫:「期待已久的美國核電復興必須要在川普總統執政期間啟動。隨著全球能源需求不斷增長,美國必須要引領便宜且豐沛的核電商業化」。
實際上,川普上台後就簽署了多項與能源相關的行政命令,除了允許新的石油和天然氣探勘、提高產量,也限制新的再生能源項目。基本上是支持化石燃料、譴責潔淨能源的立場,但是這樣譴責潔淨能源的立場,並沒有延伸到核電上,這也是核電被看好在川普政府任內能蓬勃發展的原因。
進入2025年,Constellation Energy就宣布,與美國聯邦總務署(GSA)簽署一項為期10年的能源供應合約,向美國十餘家聯邦機構提供核電,總金額高達10億美元。這也是美國總務管理局歷史上規模最大的能源採購計畫。摩根士丹利能源分析師David Arcaro在其最新報告中就指出,Constellation Energy的這筆交易價格非常有吸引力,預示核電廠在2025年可望出現更多交易活動,且交易價格更高。
投資人該如何參與核電股投資機會呢?若簡單區分,可分為具有大型核電廠業務的大型能源公司、以開發SMR為主的新創小型核電股,以及核電相關ETF。
許多新創小型核電股近1年飆漲,但孫光政分析,若想參與核電投資機會,但波動度承受度較低者,可像國內投信法人一樣,以大型能源股搭配核電ETF為主。而新創小型核電股因為目前皆尚未實際獲利,交易更多是未來遠景,波動極大,股價漲跌幅動輒20%、30%以上,更適合風險承受度高的投資人(詳見圖2)。
延伸閱讀
▶AI浪潮來臨!除了ChatGPT還有什麼軟體可以用?2024年10大AI工具告訴你
▶面對AI高速發展,該如何確保自己的價值與競爭力?史丹佛電腦科學專家:聚焦「不變」的事物
顯示全部
留言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