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科技

【矽谷第一手經驗談】HP創投給新創的關鍵提問:跟你合作,可以帶來百萬美元收入嗎?

創業小聚

更新於 18小時前 • 發布於 18小時前 • Ray Lee

大型科技公司與新創之間的合作,已是推動創新的關鍵。由Startup Island TAIWAN矽谷新創基地與創業小聚共同舉辦的Open Innovaion Day,以「大小共創」為切入點,邀請到不同產業別的企業與新創對話,彼此探討合作的可能性。

AI驅動下的新合作契機

首場對談邀請到Dropbox投資與企業發展主管Donald Tucker、Zoom產品經理Constance Liu,以及來自台灣的新創Influenxio創辦人Allan Ko與Hera.video共同創辦人吳佳倫,分享如何在AI驅動下開啟新一輪的合作契機。

Constance Liu指出,雖然外界視Zoom為獨角獸,但公司內部仍保有新創的靈活文化。她強調,Zoom開放的API與SDK讓新創能夠快速整合服務,並共同開拓市場。對Zoom而言,與新創合作的價值在於「互相成長」,讓創新應用直接疊加在既有的產品生態上,形成加乘效果。

Zoom產品經理Constance Liu。

Dropbox的Donald Tucker也持相似觀點。他坦言,大型企業無法面面俱到,創新速度往往受限,因此特別需要新創來補足。對Dropbox來說,成功的合作來自幫助雙方客戶獲得更好體驗。

Influenxio與Hera.video兩組新創,正展現了AI帶來的突破,Allan Ko分享Influenxio如何利用生成式AI建立「創作者代理」,自動模仿創作者的風格與語氣,幫助品牌在大規模口碑行銷中保持真實感,解決以往合作過程中難以管理的大量人力需求。

Influenxio創辦人Allan Ko。

吳佳倫則表示,Hera.video是一款AI原生的動態設計工具,能快速產製專業級影像,降低企業倚賴內部設計團隊的成本與時間。兩者雖服務不同市場,但共同指向一個核心,也就是AI正在重新定義內容產製與品牌溝通的方式。

當Zoom與Dropbox強調「尋找能提升使用者體驗的合作夥伴」,Influenxio與Hera.video正好展示了能讓企業更快、更有效觸達客戶的AI解方。無論新創處於哪個階段,最重要的仍是專注解決真實的使用者痛點,並在正確時機展現價值。

AI信任與規模化落地

延續「共創」主題,第二場論壇由聚焦AI安全、金融應用與裝置管理。

企業代表Ashira Yang,是HP的AI新型態與孵化事業部幕僚長,她指出,雖然HP是5萬人規模的大公司,但從創辦以來就保有願意傾聽新點子的文化。無論是新創團隊還是內部員工,都能自由提出想法並尋求合作。然而,她也坦言,隨著企業進入成熟階段,投資策略會更趨保守,必須在創新與風險之間取得平衡。

新創方面,Swif.ai創辦人Angelo Huang提到Swif.ai專注於跨裝置安全與合規管理,特別幫助中小企業快速通過稽核,並透過AI提供差異化的自動化方案。

Cosmicbrain AI的創辦人Chi Chiu則聚焦在「如何讓AI機器人更安全」。他指出,大眾對機器人的不信任根源於文化想像,從《變形金剛》到《魔鬼終結者》,多數影像敘事都將機器人描繪為威脅。為了克服這一點,Cosmicbrain建立了一套以合成資料為核心的訓練平台,讓機器人能在模擬環境中應對數萬種物件與場景,並在無法判斷時優雅地「退出」,避免對人造成傷害。

Cosmicbrain AI創辦人Chi Chiu。

來自StockNews AI的Howie Juang則以金融領域的實例,凸顯資料準確性的重要性。他表示,ChatGPT若隨意生成一份餐廳清單或許無傷大雅,但若「編造」了Nvidia財報數據,後果將非常嚴重。因此,StockNews AI透過串接Bloomberg、華爾街日報與SEC文件等高品質來源,確保AI模型生成的金融分析即時又可信。

不同領域的新創雖各自發展,但在大型企業的需求下仍有交集,從企業裝置安全、AI機器人到金融決策輔助,都圍繞著「AI信任」與「規模化落地」兩大核心。這也呼應了HP等企業的觀點:與新創攜手,能在快速變動的AI浪潮中找到最具價值的突破口。

企業與新創合作,必須能撼動營收指標?

企業端不斷強調需要新創補足創新速度,然而在第三場對話中,HP Ventures合夥人Mitchell Weinstock就指出,企業的投資策略通常會落在A輪以後,因為企業需要能真正「營收指標會動」的解決方案。

他直言,若合作無法為雙方各自帶來至少百萬美元級別的收入,便不值得投入龐大的管理與協調成本。這也意味著,新創必須找到能與HP現有產品或市場規模契合的切入點。

來自舊金山的Workstream已在北美擁有超過四萬家餐飲與零售客戶。透過導入AI面試助手,平台能自動與應徵者聯繫、篩選並紀錄資訊,減輕店家在大規模招募時的負擔。這與HP提到的必須能隨PC、裝置大規模一併落地的思維呼應,只有能快速複製並擴散的應用,才有合作價值。

同場對話中的MirWork聚焦於科技產業的人才配對,創辦人Kevin Hsieh分享,他們不只提供AI模擬面試,還結合情緒分析與電腦視覺技術,幫助公司更全面、快速了解候選人特質。

MirWork創辦人Kevin Hsieh。

Tenfold AI 則把AI帶進法律服務,創辦人Travis Tsui說明,律所與大型企業在盡職調查與合約審閱時,往往需處理成千上萬份文件。Tenfold AI的Document AI不僅能加速搜尋、比對與草擬合約,還能結合「律師在迴圈」的機制,不斷學習專業偏好,降低幻覺風險。

這再度呼應了HP的觀點,任何新創若要真正落地到大型企業環境,都必須兼顧速度、準確與信任。

供應鏈與硬體的落地挑戰

把視角拉回產品基本的供應鏈與硬體,Celestica Ventures的Josh Su與車燈龍頭Koito創新經理Mark Wilcox,從什麼樣的AI或硬體創新,才能真正進到產線與大客戶切入,並與APMIC、PromptAI、Verdigris三家新創進行對談。

Celestica以EMS(電子專業製造服務)起家、如今橫跨資料中心基礎設施與多元製造,Josh指出其企業投資「以戰略為先」,要嘛能直接帶動出貨與營收,要嘛能加速自家產品開發。換句話說,新創若無法把方案包裝成可量產、可複製、能帶來大訂單的組合,就很難跨過企業採用的第一道門。

Koito創新經理Mark Wilcox更明言,在涉及行車安全的功能上,「AI」是禁語,由於決策不可解釋,整車廠不會將AI置於安全機制的核心;AI可以用於製造優化,但不能當產品賣點。同時,Koito點出,實體 AI(機器人)最大痛點是缺乏標準化。各家機器人與作業系統分裂,對全球設有多廠的公司來說,跨場景複用難,導致評估與導入成本高。甚至像「擬人化機械手」這類看似明確的產線需求,放眼市場也找不到能即刻量產的供應商。

因此,三家新創各從「可落地」出發補位。APMIC聚焦企業私域大模型的精進,主打資料主權、知識管理與on-prem安全,以平台化降低企業自建門檻。PromptAI 走「環境式與實體界面AI」,把既有攝影機與IoT當感測器,將事件轉為語意訊息(例如「John帶著白狗在車道」),打造可理解的人機介面要求。

APMIC美國辦公室總裁Ian Chen。

Verdigris則切入電力智慧化,在GPU密度飆升、供電成為瓶頸的階段,透過電力網路的即時洞察與調度,釋放既有機房的「被擱置容量」、提升穩定度並縮短建置時程,解決超級運算與 AI訓練的第一現場痛點。

大企業關心的是可規模化的生意與可持續的合作,而不是概念驗證或炫目的Demo。新創若能把AI轉譯成安全可靠、好治理、可清楚計算效益的方案,並能配合企業的產品節奏與路線圖,就有機會跨過最後一道門檻,成為企業產鏈的一環。

醫療創新需滿足「四個P」標準

最後一對談焦點來到醫療場域,由Intuitive Surgical前高層Jonathan Sorger,以及兩家新創 VitalSigns Corp.、DentScape,共同探討「AI 與醫療裝置」如何在法規、保險支付與市場需求的多重挑戰下找到出路。

Jonathan回顧自身在Intuitive Surgical的經驗指出,醫療科技的採用門檻比其他產業更高。從FDA的嚴格審核,到保險公司是否願意支付,再到醫師與病患的接受度,每一關都需要完整的策略與實證數據。他提醒新創:除了安全性與有效性,還要提早納入經濟效益,證明醫院或保險公司「花更多錢買新設備,長期能省更多成本」。這也是當年達文西手術系統得以打開市場的關鍵。

Intuitive Surgical前高層Jonathan Sorger。

來自台灣的VitalSigns,今年剛取得美國FDA對心電圖貼片的核可,聚焦於持續型生理監測。其美國產品行銷負責人Ray Kuo指出,真正的採用障礙不只來自精準度與法規,而是臨床工作流程的整合。如果數據無法順暢地嵌入病人就醫旅程,AI分析再強大也難以落地。VitalSigns 的策略,是透過低成本、低依賴的貼片裝置,將病患的生理數據持續回傳,從「反應式醫療」推向「預防式照護」。

新創公司DentScape則切入牙科領域,執行長Bill Chou直言,牙科技師正快速高齡化、後繼乏人,而傳統牙冠、牙橋設計流程費時又需要多年訓練。DentScape透過AI自動化3D設計平台,把過去四天才能完成的一百顆牙冠,縮短到10分鐘完成。這讓牙醫診所能夠當日就為病人安裝永久牙冠,不僅提升病患體驗,也帶來新的收入模式。

DentScape執行長Bill Chou。

三位講者的對話透露了共通的現實,醫療創新的核心不只是技術突破,而是能否說服「四個 P」:病人(Patient)、醫師與醫療提供者(Provider)、保險支付者(Payer)、政策制定者(Policymaker)。只有在這四方同時獲得滿意答案時,新創的方案才可能真正走入臨床。

以上五場對談,呼應了《WIRED》時任主編Kevin Kelly的觀點,科技本身是中性的,既有風險也有益處,但只要「正向的一端稍稍佔優勢」,就能推動整個社會前進。這也是為什麼醫療創業者或大企業投入如此多的時間與資源,因為每一次安全可行的創新,都是讓個產業往更積極、可及、且更有效率的方向推進。

延伸閱讀

簡立峰直指台灣AI關鍵戰場:Garmin給我們的軟硬整合啟示
你想去日本?從落地、成長到上市,16組新創與企業對談揭開秘辛
新創和大企業合作是沾光還是共創價值?4大原則教你談出雙贏策略
簡立峰:「以台積電之名,成就世界的台灣。」台灣新創如何借力使力,抓住黃金10年?

查看原始文章

更多科技相關文章

01

高通峰會直擊!執行長阿蒙:6G商用裝置最早2028年問世,AI代理人將改寫手機角色

今周刊
02

Disney+從10月21日起調漲美國訂閱費 連4年漲價

路透社
03

打造星際之門 OpenAI、甲骨文、軟銀擬蓋5座資料中心

路透社
04

【專訪】Chainvestigate執行長陳采履:幣流分析不只是打詐工具,更是Web3時代信任的基礎!

Knowing
05

印度法院駁回馬斯克社群媒體X訴訟 網路監管機制有效

路透社
06

路透:川普25日將簽署TikTok協議

路透社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