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車ET35正式量產!攜86家供應商打造,能推動台灣電動車產業升級嗎?
中華車(2204)今(22)日在新竹廠舉辦「ET35 3.5噸電動商用車」下線記者會,宣告國內首款依循經濟部「智慧電動車十加一系統架構」開發完成的車型,正式邁入量產階段,最快9月上市,未來除了台灣,也將朝東南亞市場邁進。
今日記者會上,經濟部產業發展署、工研院、車輛研究測試中心(ARTC)等單位與鴻海、士林電機、中華台亞等協力廠商到場見證,象徵台灣電動商用車產業真正走出關鍵一步。
國產化率超過9成,供應鏈如何齊力完成?
中華汽車總經理曾鑫城指出,ET35國產化率超過9成,全車由86家台灣供應商共同打造,從底盤、動力系統到電池芯與模組,幾乎全面在地化。過去5年,中華汽車不僅自主開發,更整合上下游能量,組建「電車國家隊」,讓國產零組件首次完整串連至電動商用車。
鴻海:負責電池系統,並在高雄和發廠量產模組,奠定本土電池製造能量。
士林電機:以在二輪車市八成市佔的電裝實力,跨足四輪市場,為ET35開發「二合一馬達控制器」。
中華台亞:承接美國DANA技術,成為台灣唯一能製造「一體式電驅後軸」的廠商,協助提升續航與動力效率。
電子電氣架構升級,與國際大廠站在同一水準?
ET35採用集中式電子電氣架構(EEA),並搭載中華汽車自主研發的「整合式域控制器(eDCU)」,整合車輛控制、電池管理、低速警示音與IoT系統,全面電子化,包括電子油門、煞車與轉向。此舉讓整車在操控靈敏度與能源效率上接軌國際標準。
同時,中華汽車自主開發的快充控制器(EVCC)已通過CNS快充通訊兼容性測試,成為國內首例,確保未來充電與維修能與國際標準相容。
新竹廠投產,AI檢測如何確保品質?
為量產ET35,中華汽車在新竹廠新建電動車專屬三電系統組裝站,並導入AI視覺檢測技術,涵蓋塗裝與前後軸組裝流程,強化品質控管。不僅讓生產線具備彈性調度,也提升製程穩定性,支撐商用車市場多樣化需求。
新平台設計,能帶動哪些應用場景?
ET35以「電動商用車專用平台」為基礎,採模組化思維設計,同時搭載國產電池組與一體式電驅後軸系統,並首度導入國產ADAS Level 2先進駕駛輔助系統,提升安全性與智慧化程度,可依需求延伸為物流廂車、回收車、行動餐車或行動零售車。
先行示範運行,市場反應如何?
目前ET35已投入台北市YouBike運送,首批4台車累積行駛里程各逾5,000公里,後續另有30台將加入新竹貨運的示範計畫,實地測試全台運營模式。中華汽車內部人士透露,有陸續和物流業洽談,不過之前有傳出會有相關補助措施,「所以都還在觀望中,離正式商業運轉還要一陣子。」
下一步,中華汽車要把戰線推向哪裡?
除了深耕台灣市場,中華汽車已規劃將ET35拓展至東南亞,切入區域物流與商業車輛市場。曾鑫城強調,ET35的誕生,不只是單一車型量產,更是台灣產業鏈在電動商用車領域集體升級的成果,將有助提升台灣在全球新能源商用車市場的競爭力。(推薦閱讀)上半年新車領牌年減逾14%!裕隆「4招」應對喊話政府:盡快釐清稅制
重磅推出!《風傳媒》全新數位專題《解密報告》
本次主題《誰吃了光電大餅》將鏡頭對準這幾年快速蔓延的太陽能產業
獨家揭密你從未真正看清的光電發展弊端☛立即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