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化劑會傷腎!名醫盤點10大塑化劑地雷 這些食物、生活用品都很可怕
多項研究發現,尿中塑化劑代謝物濃度較高者,腎功能指標有惡化趨勢。塑化劑不僅會直接傷害腎臟,還會間接導致代謝異常,加速腎病變。腎臟科名醫洪永祥盤點10個生活塑化劑陷阱。
邊滑手機邊吃東西當心塑化劑入口
許多材質不良的廉價手機保護貼與保護殼,往往含有超標的塑化劑和重金屬。洪永祥建議,不要邊滑手機邊進食,用完手機後記得洗手,並選擇通過歐盟RoHS規範或明確標示「無塑化劑」的產品。
錯誤使用微波容器與保鮮膜有風險
高溫會讓塑化劑釋放出染污食物,尤其油脂或酸性食物更容易帶走塑化劑分子。塑膠、美耐皿、金屬邊及保鮮盒等容器不應放入微波爐中。建議改用耐熱玻璃、陶瓷和合格微波專用容器,食物保存若需加蓋,應先降溫再蓋上,且不要讓食物接觸到保鮮膜。
手搖飲料別喝太久當心塑化劑溶出
塑膠杯身、封膜與吸管在熱飲或高糖、酸性飲料中,可提高塑化劑溶出風險。洪永祥說明,雖然大多數樣品檢測結果符合標準,但考量到手搖飲料的高接觸頻率,風險不容小覷。建議減少手搖飲料攝取頻率,少點過燙、過酸的飲品,若無替代容器,盡量當場飲用,別讓飲料在塑膠杯中放太久。
熱湯外帶直接裝塑膠袋是塑化劑溫床
將滾燙液體直接裝入塑膠袋,無異於讓一餐充滿塑化劑,洪永祥說,減少訂購外帶,改用玻璃、陶瓷、不鏽鋼等安全容器盛裝食物。
小心裝錯水瓶材質不耐熱釋放塑化劑
許多市售冷水塑膠瓶設計新潮輕巧,但並非專門的保溫瓶。在冬天運動時不小心裝了熱水或酸性茶飲,溫度和酸度會增加塑化劑析出。建議裝熱飲使用不鏽鋼或耐熱玻璃水瓶,並適時汰換老舊塑膠冷水瓶。
油炸食物與塑化劑當心中毒
塑化劑極易溶於油脂,高溫油炸的劣等油往往含有塑化劑,加上一次性免洗餐具或外帶包裝材質參差不齊,讓高油脂的外帶炸物塑化劑含量居高不下。減少食用高溫油炸食物,改用陶瓷、玻璃、不鏽鋼盛裝,避免保鮮膜包覆高油食品,降低不必要的風險。
捏捏球玩太兇當心吸入塑化劑毒素
紓壓玩具如捏捏球、果凍泥、史萊姆等,若材質未符合安全標準,可能含有對人體有害的環境荷爾蒙或塑化劑。使用時避免長時間接觸,不要將玩具靠近口鼻或放入口中,使用後也要正確洗手。
小心!濃郁香味藏有塑化劑陷阱
塑化劑常被用來當作「定香劑」,維持並延長香氣,經常出現在洗面乳、沐浴乳、洗髮精、香水、保養品等。經由皮膚吸收可能造成毒害。避免選擇香味太濃的產品,改用天然橄欖油皂取代芳香沐浴乳,保濕乳液要仔細閱讀成分標示,避開含有特定化學定香劑、塑化劑的產品。
別把橡皮擦當糖果咬,當心塑化劑入口
大部分可愛療癒的橡皮擦是由PVC等含氯塑膠製成,添加塑化劑增加柔軟度。咬到橡皮擦可能攝入有害的鄰苯二甲酸酯類塑化劑,危害健康。不要咬橡皮擦、筆蓋等塑膠類文具。
坐在塑膠地墊大吃大喝小心塑化劑染污
許多爸媽喜歡坐在塑膠地墊上野餐或餵食幼兒,但這些地墊材質往往含塑化劑,在上面吃東西容易染污雙手和食物,造成大量食入塑化劑。選購標示無塑化劑的天然材質地墊,不要在塑膠地墊上飲食,在上面活動後務必確實洗手。
◎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shutterstock提供
◎ 資料來源/洪永祥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