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東7連霸議員驟逝!疑大腸鏡切息肉 醫揭大腸鏡「2種息肉」千萬別亂切!
寫下台東政壇7次參選、7次全勝傳奇的前台東縣議員黃瑞華,驚傳於已於10/11病逝,享壽73歲。
這位才剛在3年前告別28年政壇生涯、期許要當個「快樂老人」的政壇長青樹驟然離世,據傳,他是因為進行大腸息肉切除出現併發症病逝,但尚未獲得家屬或醫療單位的證實。
醫師提醒做大腸鏡是預防大腸癌最重要的檢查,只是切除息肉也有風險,建議息肉如果太大,以及是屬於扁平型態的息肉最好不要在做大腸鏡時切除。
3年前才告別政壇,一句「要當快樂老人」成絕響
黃瑞華從農會理事長轉戰政壇,歷任鎮民代表、鎮長,再到縣議員,在他長達28年的政治生涯中,歷經7次大小選戰,每一次都以勝利告捷,寫下「百戰百勝」的輝煌紀錄,深受地方鄉親愛戴。
黃瑞華在2022年、70歲時,毅然決定放棄連任,告別政壇。當時他灑脫地表示,希望能過著「無事一身輕」的生活,好好當個快樂老人。豈料,才過了3年就病逝。有媒體提到他近日飽受病痛折磨,據傳,疑似是因為大腸鏡息肉切除後併發症引起。
「香菇型vs.扁平型」醫揭息肉的恐怖生死線
大腸鏡檢查發現息肉,當場切除不是一勞永逸嗎?為何會有併發症?甚至引發致命危機?義大醫院大腸直腸外科科主任陳致一提醒,切除息肉確實存在風險,而最大的關鍵,就在於息肉的「型態」。
安全型
香菇型息肉:
這類息肉就像一朵香菇,底下有一個莖(蒂),醫師可以輕易地用一個金屬圈套(snare)從根部套住並切除,手術相對安全,風險較低。
危險型
扁平型息肉:
這類息肉像一片貼在牆壁上的壁癌,沒有明顯的根部。若醫師在切除時,深度拿捏不慎,就非常容易切得太深,直接將腸壁切穿,引發致命的「腸穿孔」與敗血症!
9成都可當場切!醫曝「3大評估關鍵」
陳致一醫師解釋,醫師在執行大腸鏡的當下,會根據「大小、型態、侵犯深度」這三大關鍵,來判斷這顆息肉是否能安全地當場切除。事實上,約有90%的息肉都屬於可立即處理的類型。
然而,剩下那10%較棘手的息肉,通常是比較大型或扁平型,若貿然處理,風險極高。此時,有經驗的醫師就不會當場切除,而是會建議病患轉診至外科,透過更安全的手術方式,或是使用「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等新技術來處理,以確保安全。
腸穿孔非絕症!醫警告:最怕的是「不知道破了」恐奪命
萬一真的發生腸穿孔,是不是就沒救了?陳致一醫師澄清,只要能「及時診斷、及時處理」,死亡率其實並不高。一旦發現穿孔,立刻請外科醫師介入修補破洞或進行暫時性的糞便分流手術,大部分都能順利康復。
最可怕的狀況是,醫師與病人都「不知道腸子已經破了」!當病人帶著穿孔的腸子回家,又開始正常進食,糞便與細菌就會從破洞流入腹腔,引發嚴重的腹膜炎與敗血性休克,這時才會有立即的生命危險。
你在哪做大腸鏡?保命關鍵
這起不幸事件也凸顯了「選擇檢查地點」的重要性。陳致一醫師建議,民眾應選擇同時設有大腸直腸「內科」與「外科」團隊的醫院進行大腸鏡檢查。
因為在檢查過程中,不只是切息肉,有時腸道憩室或脆弱的腸壁,也可能在檢查過程中發生破裂。一旦出現併發症,就需要外科醫師立即支援。相形之下,如果是在僅配置內科醫師的診所檢查,若發生緊急狀況,恐將錯失黃金救援時間。
大腸鏡「無痛」還是「清醒」做?醫點出關鍵差異
到底該選無痛(麻醉)還是清醒的大腸鏡?陳致一醫師說,其實以醫師的立場,會比較希望病人是在清醒的情況下檢查,這樣一來,若醫師發現病患有一顆高風險的息肉,可以「當場與你討論」,是否要馬上切除。
但是在現今有無痛大腸鏡可選擇,卻要病人忍著不適接受清醒狀況的大腸鏡檢查,確實是有些不人道。陳致一醫師建議,若選擇無痛大腸鏡,建議在檢查前事先簽署同意書。
也就是在選擇無痛大腸鏡前事前要和醫療團隊充分溝通,並且決定是否讓醫師在檢查時一併處理息肉、以及處理哪種型態的息肉,務必與醫師充分討論各種可能狀況的處理方式,才能避免紛爭也避免危險。
◎ 圖片來源/翻攝自黃瑞華臉書
◎ 諮詢專家/陳致一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