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美族「Ilisin no Fakong」授證為重要民俗 讓世界看見貓公
Newtalk新聞
文化部於2024年9月11日公告登錄「Ilisin no Fakong」為重要民俗,並認定「Fakong貓公部落」為保存者。9日適逢貓公部落舉辦娛靈祭,文化部政務次長李靜慧代表文化部長李遠頒授重要民俗登錄認定證書,由貓公部落頭目高金萬接受證書。
文化部表示,「Ilisin no Fakong」每年8月5日至10日於花蓮縣豐濱鄉豐濱村「Fakong貓公部落」舉行,「Fakong」是「文殊蘭」之意,代表阿美族祖先遷徙至此所發現遍地的植物,也象徵其堅忍不拔的生命力。「Ilisin」為阿美族人感謝祖靈、歡慶豐收的重要祭儀,從部落建立以來,依循傳統辦理至今,其儀式包括迎靈儀式、娛靈歌舞、送靈祭儀等,由部落各年齡階層共同參與,展現Fakong部落對文化保存的高度自覺與行動力。
文化部政務次長李靜慧指出,今天登錄「Ilisin no Fakong」為全國24項重要民俗當中,第6項的原住民族重要民俗。貓公部落對文化傳承的努力,使不同年紀年輕的族人也會回來參加祭典,從迎靈、娛靈到送靈,透過大家在祭典中所扮演的不同角色傳承這份文化。由於貓公部落的記錄傳承,讓大家記住它過去的樣子、現在的樣子,更一起去描繪未來的樣子。文化部會繼續陪同貓公部落,讓全台灣民眾、全世界認識阿美族的傳統文化。
貓公部落頭目高金萬說,今年Ilisin之前,部落年輕勇士到聖山奇萊山,進行報訊息等一連串儀式,祈求Ilisin儀式順利。高金萬承諾,將與部落文化一起繼續成長,期盼文化永遠傳承持續下去。
為保存豐富的原住民族無形文化資產,文化部文化資產局自2019年起委託政大原民中心輔導團隊辦理「原住民族重要民俗文化資產輔助培力計畫」,在現場訪查、部落說明會等的過程中,貓公部落展現積極保存Ilisin祭典文化的意志,發揚傳承部落獨特的祭儀文化,清楚呈現部落特質,包括依循傳統工藝製作祭拜祖靈的陶杯、自行釀酒的技藝等。
祭歌、祭詞亦為祭儀的重點項目,向祖靈祝禱的祭詞,蘊含貓公部落族人對於祖靈崇敬的價值觀,以及族人起源與遷徙的知識。經過6年輔導團隊的協助陪伴,加上貓公部落的持續整備資料,經2024年4月文化部原住民族重要民俗審議委員會一致肯定,審議通過登錄「Ilisin no Fakong」為我國重要民俗文化資產。
文化部指出,截至今年7月,全台重要民俗總計登錄24項,原住民族重要民俗佔其中6項,繼「鄒族mayasvi」、「花蓮縣豐濱鄉Makotaay(港口)部落阿美族ilisin豐年祭」、「賽夏族paSta'ay」、「東山吉貝耍西拉雅族夜祭」、「邵族Tungkariri Lus'an(祖靈祭)」,「Ilisin no Fakong」為第6項新增登錄的原住民族重要民俗。
文化部表示,「Ilisin no Fakong」登錄為重要民俗,體現部落自主參與特質及族群記憶認同,期許原住民族文化保存與實踐將更具制度性與可持續性。民俗文化資產的傳承與延續,除祭典儀式的保存外,重要的核心價值是族群的自發性、持續參與,以及情感的凝聚與認同,將與地方政府持續與「Fakong貓公部落」合作,攜手推動「Ilisin no Fakong」的保存維護,讓台灣多元文化在地深耕、發揚,讓世界看見貓公。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