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理財

聯電藉 3D 垂直堆疊與封裝解決方案,解決邊緣 AI 面臨雙重挑戰

科技新報

更新於 1天前 • 發布於 1天前

隨著邊緣 AI 應用蓬勃發展,從智慧手機、物聯網裝置到自動駕駛,市場對高效能、低功耗、小體積晶片的需求日益嚴苛。全球晶圓代工大廠聯電在Semicon Taiwan的演講活動上剖析了邊緣 AI所面臨的雙重頻寬挑戰,並揭示其正積極轉型,以先進的3D垂直堆疊與封裝解決方案,突破傳統2D平面設計的物理極限,引領半導體產業邁向新紀元。

聯電先進封裝事業部技術開發總監王裕平指出,Edge AI裝置正陷入一個有趣的兩難困境。一方面,當裝置需要呼叫雲端伺服器的強大算力進行協同運算(Call for help)時,需要極高的對外無線通訊頻寬。另一方面,裝置內部的AI代理人(Agent)在進行複雜的即時運算與決策時,處理器與記憶體之間也需要極高的對內數據傳輸頻寬。

因應這種內外夾擊的頻寬需求,這對傳統的2D平面晶片設計構成了巨大挑戰。若要提升對外通訊能力,就必須增加射頻前端模組(RF Front-end Module),但這會導致晶片面積急遽擴大。同樣地,為了增強內部運算效能,AI代理人需要搭配大量的DRAM作為快取(Cache)、Flash儲存權重(Weights),這些元件在傳統PCB電路板上各自佔據空間,不僅使得整體功耗與體積難以縮減,更限制了效能的進一步提升。傳統設計思維已然觸及物理與成本的雙重天花板。

王裕平表示,為解決此困境,聯電提出了根本性的解決方案,那就是從2D走向3D。他比喻道,在宇宙中兩點之間最短的距離,或許不是一條直線,而是將空間摺疊起來。這個概念完美詮釋了3D垂直堆疊技術的核心優勢。而透過將不同的功能晶片(如處理器、記憶體、射頻模組)垂直堆疊並互連,能夠實現極致的尺寸縮減,這相較於將所有元件在同一平面上展開,垂直堆疊能大幅縮小晶片的整體體積,滿足邊緣裝置對輕薄短小的嚴苛要求。

另外,還有更短的傳輸路徑,使得訊號在垂直方向上的傳輸距離遠短於在平面上的繞線距離,這直接帶來了更低的延遲與更高的傳輸速度。還有,優異的能源效率,這依賴傳輸路徑縮短,訊號損耗與驅動所需功耗顯著降低,從而大幅提升了整體的能源效率,延長了邊緣裝置的電池續航力。

對此,王裕平解釋了聯電的模組化建構邊緣 AI晶片,其中將複雜的系統解構成四個關鍵的「積木」(Building Blocks),電源管理晶片(PMIC)、射頻前端模組、處理器及記憶體,並透過3D堆疊技術將它們高效整合。而實現上述願景的背後,是聯電深厚的特殊製程技術積累。尤其,聯電正將其獨特的特殊技術,轉化為可規模化的先進封裝解決方案。

王裕平強調,在「矽中介層(Silicon Interposer)」技術上,聯電不僅能提供純矽中介層,更進一步整合了深溝槽電容,為高頻寬運算提供了絕佳的訊號與電源完整性(Signal and Power Integrity)。其次,針對異質整合的需求,聯電的「矽穿孔後製(TSV-last)」技術、晶圓薄化(Wafer Thinning)與混合鍵合(Hybrid Bonding)技術,使其能夠接收來自客戶或第三方(如DRAM製造商)的晶圓,在聯電的廠房內進行精密的垂直整合。目前,聯電已成功將外部的DRAM記憶體晶圓與自家的邏輯晶圓結合,打造出極具成本效益的AI推論引擎(Inference Engine),充分驗證了其技術能力。

王裕平強調最後指出,Edge AI的系統級整合極其複雜,需要整個生態系的通力合作。聯電深知,僅憑一己之力無法完成這場技術變革。因此,聯電正積極與EDA模擬軟體供應商、設備製造商以及後段封裝測試(OSAT)夥伴展開深度合作,共同打造一個完整、高效的解決方案平台。

(首圖來源:官網)

立刻加入《科技新報》LINE 官方帳號,全方位科技產業新知一手掌握!

查看原始文章

更多理財相關文章

01

SEMICON Taiwan 2025 登場!台積電與輝達都關注「矽光子概念股」一次看

科技新報
02

泰山前董事會糟了!處分全家股權、投資街口、擴建包裝水廠3決議 全遭法院判無效

太報
03

YouTuber、網紅注意!財政部出手課稅了 規範重點一次看

CTWANT
04

存款3百多萬!全押0050還是買房?網秒選:先下手

EBC 東森新聞
05

緯創(3231)、廣達(2382)、聯電(2303)...避九月魔咒,15檔個股宜「居高思危」:AI族群回檔才是買點

今周刊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