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例中國移入屈公病!中部40歲女赴廣東染疫返台 疾管署急示警
Newtalk新聞
疾病管制署今(7)日證實,國內出現今年首例自中國移入的屈公病個案,一名居住於中部的40多歲女性,自疫情嚴峻的廣東省返台後確診。這也使我國今年屈公病境外移入病例累計達17例,數量為近6年同期最高。由於廣東疫情持續擴大,疾管署已將該省的旅遊疫情建議提升至第二級警示(Alert),並全面強化邊境檢疫措施,嚴防病毒入侵。
該名女性個案今年7月前往中國廣東省佛山市及深圳,7月30日返國,隔天便出現發燒,8月1日更因紅疹及四肢、腳踝疼痛就醫住院,經檢驗後確診屈公病。個案自述在廣東時曾遭蚊子叮咬,衛生單位研判為境外移入。所幸個案現已康復出院,衛生單位也已針對其住家周邊完成孳生源清除與化學防治工作,並將持續監測個案健康狀況至8月26日。
中國廣東省的屈公病疫情十分嚴峻,自7月8日報告首例移入病例以來,迄今累積超過7,000例,光是7月27日至8月2日的一週內就增加了2,892例,其中又以佛山市的2,770例最多。疫情不僅在廣東省內擴散,也導致香港、澳門出現境外移入個案,澳門近期更已爆發本土疫情。儘管佛山市單日新增病例數有下降趨勢,但整體數量依然偏高。
根據疾管署統計,截至8月6日,國內的17例屈公病均為境外移入,主要感染國家為印尼(13例),其餘來自菲律賓(2例)、斯里蘭卡(1例),以及最新的中國廣東省(1例)。今年的病例數遠高於2020年至2024年同期的0至6例,顯示境外移入風險升高。
為應對疫情威脅,疾管署已在國際及小三通港埠全面加強入境旅客的發燒篩檢與防疫宣導。特別是針對自廣東入境的旅客,一旦發現疑似症狀,將嚴格執行旅遊史、職業史、接觸史及群聚史(TOCC)的風險評估、採檢,並提供防蚊液與後續的健康追蹤。疾管署也協請旅行業者與航空公司,共同提醒旅客注意前往流行地區的風險。
屈公病是經由帶有病毒的埃及斑蚊或白線斑蚊叮咬傳播,潛伏期約2至12天。典型症狀包含突然發燒、關節劇痛或關節炎,尤其在手腳小關節、手腕與腳踝處,另可能伴隨頭痛、噁心、疲倦、肌肉痛及皮疹。病程約持續3至7天,而65歲以上長者、新生兒或有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史者,為併發重症的高風險族群。
疾管署提醒,民眾若計劃前往中國廣東或其他屈公病流行地區,務必做好個人防護,建議穿著淺色長袖衣褲,並使用含有敵避(DEET)、派卡瑞丁(Picaridin)或伊默克(IR3535)等政府核可成分的防蚊產品。入境時若有不適,應主動向機場檢疫人員通報;返國後若出現疑似症狀,則應儘速就醫,並告知醫師詳細旅遊史。
此外,疾管署再次呼籲,隨著本週天氣放晴,民眾應加強居家環境整潔,落實「巡、倒、清、刷」,清除積水容器,從根本上杜絕病媒蚊孳生,以降低屈公病及登革熱等蚊媒傳染病的傳播風險。若需更多資訊,可查詢疾管署全球資訊網或撥打免付費防疫專線1922。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