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關稅重擊 中國廠商減班、砍工資、用臨時工
Newtalk新聞
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稍早簽署行政命令,延長對中國關稅暫緩期限。然而,這柄懸在頭上的劍,已對中國製造業帶來極大的衝擊。《路透社》報導,中國各地的工廠面對美國關稅威脅,紛紛減班、砍工資,或改用臨時工。
《路透社》報導指出,由於關稅上調和工業產能過剩,中國的隱藏性失業問題正在惡化,這擠壓了工人收入,削弱了他們對未來的信心,並使他們減少支出。消費者信心徘徊在歷史低點附近,零售額疲軟,七月通膨率為零。
法國外貿銀行首席亞太經濟學家加西亞.埃雷羅(Alicia Garcia-Herrero)表示,儘管中國的出口和經濟在美國徵收關稅下,仍在持續成長,但中國製造業工人卻在受苦。「受到這種激烈競爭、低價模式的打擊的,正是這些工人。廠商需要降低成本,所以降低工資。這是一個惡性循環。」
加西亞.埃雷羅說:「這種模式太瘋狂了。很抱歉,但如果你需要虧本出口,那就不要出口。」
她補充道,統計數據不會顯示中國工人是貿易戰中的「主要輸家」,因為「他們不會失業,但會被放無薪假或減少工作時間」。
七月份,中國對美國的出口較去年同期下降了 21.7%,但對歐盟、東協和澳洲的出口分別成長 9.2%、16.6%和14.8%。在這些數據的背後,是削價競爭。
一位柴姓中國商人表示:「所有離開美國的人都來到了澳大利亞」;「大量的新供應正在敲開我的客戶大門。」已經因此失去客戶的他計劃將價格下調約 10%。為實現這一目標,他還將加班時間(此前佔工人收入的三分之一以上)從每月 28天減少到約 10天。他的工人平均每月工資(不含加班費)為 5,000元人民幣(約新台幣 20,864元)。
工廠老闆們也開始使用臨時工,他們會僱用他們接新訂單,等需求枯竭時再解僱他們。
一位馮姓商人在中國南方共同擁有三家工廠,生產的產品從書包到登山裝備、工業機械等。他說,他解雇了其中一家工廠的 30名全職工人,然後,又臨時僱用了一些工人來完成意外訂單。「我們更喜歡臨時性契約,這樣就不用繳納退休金或保險了。我們會按天或按小時計酬。」
「如果不這樣做,公司就會陷入困境。市場疲軟,因為消費力下降了。另一個因素是貿易,尤其是與美國的貿易。」馮姓商人表示。
武漢市一家陳姓招聘代理表示,目前薪資已從去年的每小時人民幣 16元(約新台幣 67元)降至 14元(約新台幣 58元)。「每天都有長長的隊伍等著面試,但工廠的需求並不大。」
一位從2021年以來一直在廣州市南部小型服裝廠聚落工作的張姓男子表示,以前他每天能賺 400元,但現在連一半的工資都找不到。「我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突然之間,什麼都難找了。工資跌得很快。」
高科技產業也沒好到哪裡去。在深圳科技中心龍華的人才市場,電子廠職缺時薪也只給人民幣17至28元(約新台幣71至117元)。
哈佛大學甘迺迪學院商業與政府研究中心研究員亞羅(Richard Yarrow)指出,「若製造業薪資受到擠壓,那麼整體經濟就會感受到通貨緊縮的壓力,」「對於中國一些低技能製造業,例如紡織、家具和簡單的電子產品,這無疑是一個日益嚴重的問題。」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