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箭射扇的歷史舞台:高松海風裡的名城與閒適
高松,香川縣首府,目前可從台北直飛前往;或飛抵岡山機場後,另外轉乘機場巴士與鐵路。境內觀光名勝如入列米其林指南的栗林公園,及被日本民眾譽為一生必去一次的金刀比羅宮。
栗林公園 © 李智凱/旅讀
火車平穩地從岡山車站出發,短暫停靠兒島站後,便離開本州向四國駛去。車過鷲羽山,整個車廂不出5分鐘像是浸泡在水裡,地面、天花板及男男女女的面頰都搖曳著波光。時值春末夏初,傍晚6點,正是臨近日落的逢魔時(注),映照在瀨戶內海上的斜陽,為飛快行駛在瀨戶大橋上的一張張面孔,擦去了稜角,套上曖昧柔和的濾鏡。
注_日文おうまがとき(o–magatoki),即晝夜交錯的黃昏時刻,是日本神道認為妖魔活躍的時間。
兩側窗景盡是大海,火車恍若懸浮於海面上空。哐哐──哐哐──,每略過一根鋼架,就為每張側顏蓋上一道灰影。哐哐──哐哐──,車輪與鐵軌富有節奏感的摩擦聲,適時為這魔幻的片刻帶來些實感。耳機捎來日本搖滾樂團ヨルシカ的溫柔輕快〈老人と海〉:「まだ遠くへ/まだ遠くへ/海の方へ」,為瀨戶內海奏響詩意的序曲。
向著遠方前行,向著更遠的遠方前行,向著大海的那一方前行……
© 李智凱/旅讀
從四國門戶開啟海之旅
但是,煞風景地提一句,從台灣前往四國北部第一大城高松,大可省略瀨戶大橋上寫意的開場。位於四國香川縣的高松市,是四國距離本州最近的城市之一,也是香川縣的首府,境內便有四國最大的高松機場,從台北直飛約莫2個半小時可抵,且距市區僅約半小時車程,十分適合作為台灣旅客玩轉瀨戶內海的首站。
坐擁國際機場與連接本州公路鐵路兩用的瀨戶大橋,加上四國電力和JR四國的總部皆設在高松,這座城市「四國門戶」的地位自是不言而喻。更別說它因濱臨瀨戶內海,早在江戶時代便已是繁榮的港口城市。有趣的是,同為海港城市,高松與《旅讀》上期封面主角──基隆於2017年締結為友好都市。
© 李智凱/旅讀
一箭劃開鐮倉時代序幕
考古學研究指出,高松早在2萬年前已有人類活動,相傳古時因此處有很高大的松樹而得名。然而,四國本就因遠離本州、遠離政治中心的特性,長久偏安於海的那一方,要說高松真正躍上日本史舞臺的那刻,該是平安時代末期的源平合戰吧。
從高松市區向東北方遠眺,只見沒有起伏的地勢上,狀似一張巨大方桌的高地格外惹眼。有著獨特地形的屋島,在時間的長河中,曾如其名是一座漂浮在海上的島嶼。1180年,後白河天皇的皇子以仁王,因不滿平清盛為首的平家政權掌握朝廷大權,與源氏合謀舉兵,爆發長達六年的源平合戰。
以仁王雖在戰事初期就不幸中箭身亡,但以源賴朝為中心構成的武家政權,仍力抗平家。期間隨著平清盛病逝,兩廂局勢調轉,平家於一之谷之戰吃下敗戰後,帶著年幼的安德天皇退守屋島。1185年3月22日,日本傳奇武將「牛若丸」源義經率領艦隊乘風破浪,清晨於今德島縣靠岸,隨後快馬加鞭至高松。戰事陷入膠著間,平家為打擊源軍士氣,故意派出一名女官乘坐小船在海中揮舞扇子,意圖挑釁源氏。沒曾想,源氏武將那須與一卻一箭射中扇子,反倒使源軍士氣大振。
屋島之戰結束後,平家面臨窮途末路的局面,為後續的鐮倉幕府時代揭開序幕。如今,走在高松市的街道上,地面上的人孔蓋圖樣除了香川縣推廣代表寶可夢「呆呆獸」,還有拉弓射扇的那須與一。
高松城跡(玉藻公園) © 李智凱/旅讀
人孔蓋 © 李智凱/旅讀
從容遠洋,悠然生活
漫步高松街頭,其歷史氣息雖未若京都、奈良等千年古都濃郁,卻多了一份獨屬海港城下町的閒適。16世紀末,時任公卿的豐臣秀吉封生駒親正為讚岐國主(香川縣舊稱),生駒親正在當時名為野原的港町矗立起高松城。
有歌云:「贊州讚岐在那可以望見高松城的海波之上。」高松城除了位列「日本100名城」,更是日本三大水城之一。特別的是,當初北側城壁下就是瀨戶內海,三道護城河直接引入海水,軍艦可出入城內,是日本最早、規模最大的海城。
屋島展望臺 © 李智凱/旅讀
高松城跡(玉藻公園) © 李智凱/旅讀
海城的交通優勢持續至今,2010年首屆瀨戶內國際藝術祭舉辦以來,高松港被許多參與藝術祭的旅客視為前往各會場的玄關,串聯起直島、豐島、男木島及女木島等多座島嶼。尤其離島的住宿選擇較少,不少旅客會以高松為基地,白日跳島觀賞藝術作品,夜晚再返回城市享受美食娛樂。
座落面朝大海的平原,高松擁有向外遠航的底氣,在大河劇中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卻又保有緩步生活的節奏。──正如其市區那座占地75萬平方公尺的栗林公園,轉過一彎又一彎,見松影,見池水,在帆影交錯的喧囂年代,優雅自適地航向未來。
四國村博物館 © 李智凱/旅讀
栗林公園 © 李智凱/旅讀
更多內容請詳旅讀2025年9月號第163期《一個人也不寂寞的瀨戶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