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掀起「Young Forty」風潮!年輕人掀起40歲還想裝年輕,會讓年輕人火大的現象之謎,甚至影響時尚品牌股價!
最近,韓國社群上瘋傳的「영포티」(Young Forty)成了最新的文化現象。,「Young Forty」成為一個帶點嘲諷意味的熱門詞。意思是——那些已經四十多歲,卻依然穿著潮牌、跟著K-pop舞動、用年輕語彙發文的中年人。
「Young Forty」:當潮流成了年齡的戰場它原本是行銷用語,用來形容「不像中年人的四十代消費者」,如今卻變成年輕人用來嘲笑中年人的標籤。這群四十幾歲的叔叔阿姨,穿Supreme、聽NewJeans、追K-pop、打卡小眾咖啡廳…..結果,年輕世代全崩潰:「拜託,這些是我們的東西!」
Young Forty現象:當中年人也想「當年輕人」
在年輕網友眼中,他們不過是「努力裝年輕的叔叔阿姨」,甚至成為各種迷因素材。但這個現象的背後,其實是整個社會結構的映照。被嫌「裝」,只是因為他們活得不像你期待的樣子。
韓國40~50歲族群手握大部分經濟資源、公司高層、房產,也代表社會的穩定階層。相反地,20~30歲年輕世代則陷於高房價、低薪資、工作競爭激烈的壓力中。對這群年輕人來說,眼前這些「既得利益者」不僅沒讓位,還想搶走他們的文化地盤——從穿搭到流行語,甚至連社群語氣都在「扮年輕」。「他們已經拿走一切了,還要搶我們的潮流。」這句在網路上爆紅的留言,道盡年輕世代的不滿。
被中年人穿上的品牌,股價全跌
韓國網路上甚至流傳出「Young Forty品牌清單」,裡面寫滿了原本屬於潮流代表的名字,包括Stüssy、Supreme、Stone Island、Hoka、On Running等,當這些品牌被中年人穿上街,年輕人立刻轉頭離開。數據更殘酷地印證了這股趨勢,Hoka 母公司 Deckers Outdoor (DECK),2025年初股價約 200 美元 → 10月跌到 98 美元,腰斬 51%。On Holding (ONON)則從 55 美元跌到 42 美元,跌幅達 23%。
當然,這不是偶然。Under Armour 就是最早的警示案例。當品牌成為「爸爸們的最愛」,年輕人瞬間退場。股價自2015年高點 50 美元暴跌九成,如今只剩不到 5 美元。
Asics 與時尚支線 Onitsuka Tiger大成功
當然也有逆轉勝的例子!近幾年,Asics與時尚支線Onitsuka Tiger卻創下不同命運。Asics在過去五年股價飆漲近十倍,2025年仍持續上升。根據許多專家研究,這個成功的關鍵在於品牌定位的清晰度:Hoka和On原本鎖定專業跑者市場,卻被中年消費者攻佔,品牌形象模糊、世代區隔消失。對年輕人來說,這些鞋成了「爸爸鞋」的代名詞。而Asics/Onitsuka Tiger,Asics主線維持專業形象,Onitsuka Tiger則發展成獨立的復古時尚品牌。雙品牌策略精準區隔世代,不討好所有人,反而更贏得尊重。在日本你更可以看到專業的Asics Walking專門店,針對好穿實穿、舒適和老年人設計的上班鞋和球鞋,完整區分了年齡層!於是我們看到,Asics被40歲穿不會被嫌,反而成為「剛好有品味」的象徵。還沒被寫入「Young Forty死亡筆記本」的品牌,反而更有機會。
其實,Young Forty他們只是在找「不老的方式」
從社會角度來看,「Young Forty」的誕生並不意外。根據韓國統計局資料,韓國的中位年齡在2014年就達40.2歲,這意味著40歲根本不算老,而是社會的正中段。在少子化與高齡化並行的現實中,「活得年輕」成了許多中年人努力維持自信與存在感的方式。
只是這股想要「保鮮」的心情,常被誤解成「不認老」。社會一邊期待中年人維持活力,一邊又譏諷他們「不知分寸」。我們嘴上說「年齡只是數字」,卻又用服裝品牌、社群語言劃出世代界線。
年齡焦慮,何必分世代
「Young Forty」被討論的真正原因,不只是中年人裝年輕,而是整個世代都害怕變老。當社會集體焦慮於「要年輕、要有產值、要跟上潮流」,每一個年齡層都在被壓力追趕。或許問題不在於誰老誰年輕,而是——我們都還沒學會,怎麼好好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