犒賞自己=遠離財務目標?艾蜜莉破迷思:理財是讓生活更好,不是綁死人生
圖片來源:Adobe Firefly
每個月努力工作、理財存錢,好不容易終於開始有點積蓄了,這時候常常會浮現一個念頭:「是不是該獎勵一下自己?例如買個喜歡很久的東西、訂個放鬆行程,應該也不為過吧?」
但有位網友大大看到〈首度放下K線圖旅行,驚覺人生可以放鬆…艾蜜莉:備妥3事,不被焦慮綁架人生〉這篇文章後,詢問:「出國犒賞自己,不是就離財務目標愈來愈遠了嗎?」
不急,關於這一點,我們可能要從「人生階段的變化」開始講起。
隨著年紀、收入、生活狀態不同,我們的需求、價值觀也會慢慢轉變——剛出社會時,我們對金錢的期待很單純,追求儲蓄、投資、早點財務自由;但隨著生活多了責任,也多了選擇,對生活品質、健康、陪伴、時間的重視逐漸拉高,這時如果還拿以前的視野和格局來檢討或看待現在的自己,可能就會讓理財或投資成為主要的焦慮來源,所以與其說「獎勵會讓我們離目標更遠」,不如說「我們的目標也該跟著人生調整更新」。
回想一下,自己剛出社會、月薪3萬元的時候,信誓旦旦地說每個月都要存下40%的薪水,不過幾年後,你的薪水提高,生活也升級了,旅遊、享受早午餐、考潛水證照、辦健身房會員、喝精品咖啡…,當你薪水變多,欲望卻也跟著暴走,反而更難存到錢。
當然,不是鼓勵說要放棄財務規畫,只是也別硬撐著不調整,像是儲蓄,每年可能都要根據當年的收入、支出與人生狀態去做調整,因為有些花費是有意義的人生成本,例如搬家、生小孩、轉職、進修,或者是陪伴家人、照顧健康,這些其實都是值得提早預留預算的項目。
不過,偶爾獎勵自己也是有方法的,舉幾個具體例子來說:每年預留1次「小旅行預算」(如3萬元~5萬元),說走就走無壓力;每個月編列一筆生活升級基金(如3,000元),用來吃點好料、買喜歡的衣服或報名健身課程,1年允許自己1次「非必要性但高滿足感」的花費;建立「娛樂帳戶」,每月撥5%進去,讓Spotify、Netflix自動扣款才不會心疼。
重點是要有額度上限,不要過度,又或是把獎金或紅包拆成3份,一份投資、一份儲蓄、一份用來好好享受,讓生活和財務都能兼顧。
當然,以上例子都不是你的興趣,也沒關係,最重要的是,不管怎麼花,都要讓「長期穩定累積」的部分不能中斷;同時也要記得,我們存錢是為了有選擇權,不是為了綁死自己,該花的別吝嗇,但要花得有意識、有計畫,才能在犒賞生活的同時,也照顧未來的自己。
溫馨提醒:以上非任何形式個股買賣建議,投資之前請獨立思考、不要跟單,自己為自己的錢負責喔!
本文獲「艾蜜莉-自由之路」授權轉載,原文
延伸閱讀
▶獲利只能錢滾錢,不能亂花?艾蜜莉教你「10%奢侈基金」讓投資也能開心生活
▶自帶午餐不交際vs.每週犒賞自己?別省錢省出病,小心報復性消費花更多
小檔案_艾蜜莉(張紫凌)
1982年生,大學畢業後積極自學投資理財方法,2008年開始投入股市,用自創估價法,鎖定股價被低估、年年配發股息的穩健公司買進,將180萬元本金滾成600多萬元資產,著有《小資女艾蜜莉──我的資產翻倍存股筆記》、《艾蜜莉教你自動化存股──小資也能年賺15%》。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