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耀南專欄:罷免方雖敗猶榮 寫下民主堅韌一頁
在選票開出後,所有罷免案最終未能成功。對許多人來說,這或許是一場「全軍覆沒」的政治敗仗,但若我們僅以成敗來衡量這場大罷免運動,那將是對台灣民主深度的極大誤解。
大罷免,不是一場拚輸贏的選舉對決,而是一場制度內的公民教育與民主修復工程。它的價值,不在於是否成功「罷掉」誰,而在於這是一場由人民自發啟動、歷時最久、針對體制內中國代理人而來的對抗滲透運動。
不對稱的戰爭,本就難求全勝
罷免從來不是一場公平對稱的戰爭。當立委坐擁資源、縣市長掌握行政動員與曝光管道,罷免團體卻只能依靠人民力量、街頭志工與一份份聲聲呼喊的公民連署。這是一場以素人對抗建制、以公民挑戰國家機器的民主搏鬥。
若從這樣的現實看來,即使結果未能如願,仍無損這場運動的戰略意義與道德正當性。民主制度的韌性,正是要允許這樣艱難但合法的糾錯機制存在。
這不是體制的破壞,而是對體制的信任
大罷免不是為了癱瘓代議制度,而是希望它回歸人民的期待。這些被罷的立委,問題不在於立場不同,而在於其發言與行為明確與中共敘事高度重合、與台灣主體性價值背離,早已無法代表選區聲音。
罷免行動因此成為人民對代議制的「溫和反抗」:我們不奪權,不造反,只是依法讓不適任者退場。這是一場高度節制的制度內行動,是台灣人民對憲政秩序的信任表現,而不是挑戰民主本身。
自由窄廊從來不寬,大罷免就是一次艱辛前行
當全球民主倒退、極權擴張之際,台灣持續走在自由窄廊上。這條路從來就不是順風順水,而是布滿荊棘與暗流。大罷免運動,是這條道路上的一次試煉,一場人民展現制度內行動力與公民成熟度的歷史篇章。
即使沒有罷免成功,但:
台灣人依然透過制度、依法行動,展現了成熟的主權意識;
罷團們用行動凝聚出一股新興的民主能量──相信制度可以自我修正;
整個社會重新思考了「代議士代表的是誰?」這個核心問題。
這些討論與覺醒,遠比單一選票更具長遠意義。
致敬罷團:你們沒有輸,民主因你們而進化
我們要向每一位參與大罷免的志工、團體與公民表達最高敬意。你們沒有政黨奧援、沒有權力支撐,卻選擇站出來,扛下社會爭議、法律責任與輿論攻擊,只為了守住這座島的民主根基。
這樣的精神,不是失敗,而是民主韌性的最佳體現。
正如同台灣社會曾走過野百合、太陽花,而後逐漸形成今日的公民社會,大罷免運動正是這條路上的又一座里程碑。歷史會記得,不是投票那一夜的失落,而是那幾個月裡,公民一步一腳印地推動著制度往前的努力。
罷免未成,但民主再一次證明:它能抵抗崩壞,能接受批判,也能在體制內部自我修復。這就是台灣最寶貴的價值。
不要灰心,這不是終點,而是民主長征的下一站。
※作者為淡江大學外交系中國大陸研究所專任助理教授,台灣自由選舉觀察協會榮譽理事長。
顯示全部
留言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