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丹與他的美術館:讓沉思與自由在巴黎並肩而行
從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到羅丹的〈沉思者〉,思索之於法人的重要性昭然若揭。幾乎不曾受過傳統學院訓練的羅丹,以其貼近真實肌肉、骨骼、線條的雕塑作品聞名,這在追求柔美神話主題的19世紀末葉實屬顛覆。
欣賞〈沉思者〉之餘還能遠眺艾菲爾鐵塔 © 陳育陞/旅讀
引發吉爾遁入南瓜馬車尋求避世的導火線,在於他與保羅對於創作的一場爭辯。保羅如此說道:「懷舊是一種否定,否定痛苦的現在。這種錯誤的觀念認為,不同的時代肯定比自己生活的時代更好。」此舉卻正中一心想要回到過去的吉爾的下懷。兩人唇槍舌戰的場景正巧位於羅丹美術館,羅丹眾多雕塑以〈沉思者〉最為著名,伍迪艾倫選擇這個場景是否有些弦外之音呢?
羅丹美術館是市民鍾愛的去處 © 陳育陞/旅讀
可看展、可沉思、可野餐
比龍府邸在成為羅丹美術館以前,是羅丹的工作室。1908年,他以「將比龍府邸改建成為專屬博物館」為交換條件,捐獻所有作品予法國政府。作品除大件青銅雕塑外,由於羅丹同時斜槓繪畫攝影收藏領域,美術館亦藏有紙本速寫和相片。其中繪畫作品尤其顯現他深受但丁《神曲》影響,於是這才有了後來的〈地獄之門〉。這個建於18世紀上半的洛可可風都會別墅,以其優雅輕盈的湖光樹影,成為巴黎市民鍾愛的去處。平日午後,不乏攜家帶眷、攜飲帶食前來野餐的群眾──這是巴黎式的自由,羅浮宮前廣場上裸曬的裸曬,皇家宮殿花園裡瑜珈的瑜珈,而羅丹美術館內的水池中央,儘管矗立著重點作品〈烏戈林與他的孩子〉,卻絲毫不影響周邊野餐的野餐。
代表作〈地獄之門〉 © 陳育陞/旅讀
作品〈三個影子〉原是〈地獄之門〉中的局部意象 © 陳育陞/旅讀
全人類共感亦全人類共享
自由而平等且博愛地享受藝術,相信羅丹若是地下有知,也會滿意如今比龍府邸的設計。畢竟早在生前,羅丹的作品即以「離經叛道」聞名,那些扭曲的動作與姿態、淡漠的眼色與神情,不時透出絲絲絕望哀傷的磁場,當時興許格格不入,現在看來卻像是弭平一切邊界能使眾人共感。益發印證了孟子的那句話:惻隱之心,人皆有之。
提及自由平等,羅丹美術館鄰街的一面圍牆,特意開了三面落地玻璃,任何行經的路人毋需購票便能佇足欣賞,完全達到民有民享原則。套句《三國志》的話,這算不算一種「羅丹之藝術,路人皆知」呢?
雕塑〈加萊義民〉 © 陳育陞/旅讀
© 陳育陞/旅讀
羅丹美術館
地址77 Rue de Varenne
時間10:00~18:30,週一休
網站_musee-rodin.fr
更多內容請詳旅讀2025年11月號第165期《想享巴黎》
https://orstyle.net/product/no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