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頂尖醫學期刊》長庚研究揭「感染性主動脈瘤」治療關鍵:開放手術仍是長期救命首選
主動脈是人體最大的血管,負責將心臟打出的血液輸送至全身,是維持生命的重要通道。當主動脈因動脈硬化、感染或其他原因出現異常膨脹(動脈瘤)或撕裂時,往往沒有明顯症狀,一旦破裂,出血量龐大、死亡率極高。
主動脈疾病涵蓋主動脈瘤、主動脈剝離與感染性主動脈瘤等,若能及早診斷與正確治療,對預防致命併發症至關重要。
血管內微創支架修補術自2010年納入健保給付後,已逐漸取代傳統開放手術,成為主動脈疾病臨床治療的主流選項。然而,林口長庚紀念醫院最新研究發現,對於「感染性原發性主動脈瘤」患者而言,傳統開放手術雖然初期風險較高,卻能在長期存活率上顯著優於微創支架手術,仍是長期救命的關鍵治療。
這項研究成果已於2025年7月刊登於國際心臟醫學頂尖期刊《歐洲心臟學會期刊》(European Heart Journal),不僅為此罕見但致命的重大血管疾病提供重要治療證據,也展現台灣健保大數據在國際臨床研究上的戰略優勢,有望影響未來國際治療指引與臨床決策方向。
少見卻致命的血管疾病:感染性主動脈瘤致死率極高
林口長庚心臟血管外科主任、巨量資料及統計中心主任陳紹緯指出,感染性原發主動脈瘤是一種少見但極具危險性的疾病,當病原體(如細菌)入侵主動脈後,會造成血管壁壞死、膨脹甚至破裂,若未及時治療,死亡率極高。由於全球病例少、缺乏大型研究資料,過去治療策略一直存在高度爭議。
為釐清治療效益差異,研究團隊運用健保資料庫與長庚醫學資料庫,分析2001年至2021年間全台共19,324名主動脈瘤住院患者,經人工智慧輔助診斷演算法驗證後,成功辨識出2,387例感染性主動脈瘤個案。這是國際上首度利用國家級大數據,針對感染性主動脈瘤進行大規模、長期的臨床成效評估。
研究比較了3種主要治療策略的實際成效:
1. 開放手術修補:直接移除感染病灶並重建血管;
2. 血管內微創支架修補:經導管置入支架封閉動脈瘤破口;
3. 保守藥物治療:以抗生素控制感染。
開刀與微創孰優?長期存活率差異顯著
陳紹緯指出,「雖然血管內微創修補術在住院期的死亡率較低,但隨著時間推移,其5年及10年的全因死亡風險明顯高於開放手術,且再感染或再手術的風險更高。相較之下,開放手術雖在初期手術風險較高,但長期存活率與感染控制率均明顯較佳。」
至於僅接受抗生素治療的病人,其死亡率始終最高,顯示「保守治療」並非安全選項。這項結果為臨床提供了明確方向:在病況允許的前提下,開放手術仍是最能有效延長壽命、根治感染的治療策略。
這篇研究由陳紹緯領銜,與跨科別團隊合作完成,是亞洲第一篇針對感染性主動脈瘤治療與長期預後的代表性研究,獲國際心臟學界高度肯定。
病例逐年上升,腎病患者為高風險族群
長庚醫院心臟麻醉科主治醫師張峰誠進一步補充,研究也揭露感染性主動脈瘤在台灣的發生率逐年上升,從2001年到2021年,患者人數增加了約3倍。患者以高齡男性居多,平均年齡達73.8歲,男性比例高達77.6%。
值得注意的是,超過一半的感染性主動脈瘤患者同時患有慢性腎臟病,約1成病患需接受透析。由於台灣為全球洗腎率最高的國家之一,研究團隊推測,腎功能障礙可能與感染性主動脈瘤的發生密切相關,提醒臨床應特別關注腎病患者的感染與血管健康風險。
對抗「微創過度依賴」:開放手術仍是根治關鍵
針對近年國際醫界偏好微創治療的趨勢,陳紹緯指出,「感染性主動脈瘤並非單純的血管問題,而是全身感染的一部分。若僅以血管內支架暫時封閉破口,卻未徹底清除感染源,仍可能導致長期併發症與反覆感染。」
他強調,微創支架手術可在急性期作為「應急橋接策略」,用以穩定病人、避免動脈破裂;但要真正根治感染、恢復長期健康,仍需仰賴開放手術。
對於高風險、無法耐受手術的患者,微創治療可暫時延命,但應視為過渡性方案,而非終極解方。
這項研究不僅改寫了感染性主動脈瘤的治療觀點,也再次證明台灣健保資料庫在臨床研究上的國際競爭力。透過整合人工智慧演算法與長期全國性資料追蹤,研究團隊成功建立具代表性的亞洲感染性主動脈瘤實證資料,為未來國際指南修訂提供關鍵依據。
陳紹緯表示,希望藉此提醒臨床醫師,在面對感染性主動脈瘤時,治療決策不能僅著眼於短期風險,更要考量長期存活與感染控制。「當病況允許時,開放手術仍是最能真正救命、維持長期健康的治療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