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旅遊

訪捷首站見證臺捷博物館館際合作成果 李遠願臺捷友誼如鐵道延伸奔向無限遠方

大媒體

更新於 09月11日22:44 • 發布於 09月12日00:36 • 大媒體新聞網

【記者 辛澎祥/採訪報導】

文化部長李遠10日上午抵達捷克布拉格,除了將於今日參與國立故宮博物院「故宮文物百選及其故事」,也將拜會捷克相關藝文機構及文資場域。訪捷首站即參訪捷克國家技術博物館,在館長克桑德勒陪同下,參觀與國立臺灣博物館合作的「獵人之徑.海人之道:臺灣原住民族山林與海洋智慧」原住民特展。李遠也在「交通」常設展宮廷專列餐車的留言本上寫下,「願臺捷友誼如鐵道延展,奔向無限遠方」,為首訪捷克留下最深的祝福及期待。

根據捷克國家技術博物館介紹,國家技術博物館與國立臺灣博物館同樣於1908年成立,只是如同捷克複雜的歷史背景,歷經戰爭、政治動盪,1938年開始建設、1942年完工的博物館館舍,直至2013年才真正以「國家技術博物館」的樣貌呈現。博物館內共有14個常設展,典藏、展示捷克百年來在人類技術創意領域的重要發展成果。

▲文化部長李遠(中)參訪捷克國家技術博物館,並聽取館方簡報。(圖/文化部 提供)

文化部表示,同為1908年成立、英文縮寫同樣是「NTM」的國立臺灣博物館與捷克國家技術博物館於2022年簽訂「合作備忘錄」,共同協議雙方在合作策展、國際巡展及人員交流等方面建立長期合作關係。在此合作備忘錄基礎下,由臺博館策劃的特展,在文化部「風潮計畫」支持下,於今年4月16日至9月28日在捷克國家技術博物館展出。當年促成此合作備忘錄簽訂的時任文化部政務次長、現任故宮博物院院長蕭宗煌,今天也特別與李遠一同參觀展覽。

捷克國家技術博物館館長克桑德勒帶領參觀導覽時提到,展覽的主題由臺捷雙方共同討論,當時選擇以「獵人」、「海人」兩個主題介紹臺灣原住民在狩獵、造船等的技術與智慧,當時雙方都認為一定會有很大的吸引力,而展覽至今,確實每天都吸引很多捷克人入館參觀,「證明當時的想法是對的」。克桑德勒也說,這個由臺博館研究人員從策展論述、展覽設計一手包辦的展覽,國家技術博物館在與臺博館共同完成展覽的過程中,也學習到臺灣截然不同的策展方式與態度,「讓國家技術博物館學習到如何展示一個歷史、某一個群體生活方式的策展手法,我們收穫很大」。

▲李遠部長(中)參觀由臺灣達悟族作家團隊所製造的拼板舟,上有原民圖騰,令人驚艷。(圖/文化部 提供)

展覽最受矚目的焦點莫過於由雅美(達悟)族作家夏曼‧藍波安團隊手工打造的拼板舟,這個在臺灣從伐木、組裝製作、試水,到捷克彩繪,歷經1年多時間完成的拼板舟,也將在展覽後,成為捷克國家技術博物館的典藏。李遠在參觀展覽中,忍不住向旁人介紹拼板舟設計獨特之處,也特別體驗展覽中的「雅美(達悟)族沉浸式VR」,李遠說,臺捷之間雖然地理位置遙遠,但是卻擁有著相近的歷史與文化,當他站在遙遠的捷克看見臺灣的景象時,更能感受臺灣這個有山、有海的奇妙之處。

克桑德勒也帶著李遠參觀了集結海、陸、空及不同年代各式交通工具的常設展,位於博物館正中間挑高空間,善用空間特性及設計親民的展示方式,對於今年完成第一階段修復開放的國家鐵道博物館,將是一個值得借鏡的展覽模式。除了交通以外,包含印刷技術、攝影、電視、電器,甚至糖與巧克力、隱形眼鏡等與日常息息相關的技術與歷史,都成為捷克國家技術博物館14個常設展的主題。在時間的發展演進常設展中,臺北(Taipei)時間與其他倫敦、布拉格、東京、雪梨等12個主要國家城市並列其中,也令同行的臺灣訪團見證了「臺捷友好」。

▲捷克的博物館內有著豐富多元的館藏珍品,並充滿文化特色。(圖/文化部 提供)

接續4天的訪捷行程,李遠將參訪慕夏美術館、捷克國家文學館、摩拉維亞圖書館等藝文機構,也將以作家小野身份與臺灣作家陳思宏、捷克國家科學院亞非研究所所長路丹妮、捷克作家Kateřina Tučková進行1場「字裡風景:臺灣故事流轉之地」講座,繼續以文學、藝術、博物館等議題與捷克進行深度交流。

相關連結:李遠訪法國國家電影與動畫中心 主席布魯埃爾強調 法國一定會一直站在臺灣身邊

查看原始文章

更多旅遊相關文章

01

甜根子草花海X純白大橋!近距離花景5大美拍角度推薦

景點家
02

「2025桃園萬聖城」即將10底登場 邀您在「魔蛛古堡」冒險、尋寶!

旅遊經
03

日本免治馬桶一試成主顧?讓人大吃一驚的日本廁所二三事

LIVE JAPAN
04

年吸623萬遊客 台灣1景區超夯

NOWNEWS今日新聞
05

2025年度「日本夜景遺產」新出爐!夜景達人再選8處景點

旅奇傳媒
06

絕美八泉峽!山西太行山秘境,纜車、遊船、峽谷一次攻略!

野旅行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