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黑米取代白飯更健康!醫師:助控血糖、提升抗氧化力

常春月刊

更新於 10月02日08:29 • 發布於 10月06日01:00

許多人聽到「澱粉」就立刻聯想到體重增加或血糖飆高,然而澱粉並非單一類型。家庭醫學科醫師李思賢表示,依照結構與消化速度,可區分為「快澱粉」與「慢澱粉」。快澱粉如白飯、白麵包,進入身體後迅速分解,使血糖短時間內上升。相對的,慢澱粉結構完整,含有較多纖維與抗氧化成分,能延緩能量釋放,對血糖調控及代謝更加友善。

黑米提供抗氧化功能 膳食纖維含量高

在眾多澱粉來源中,黑米值得特別推薦。李思賢醫師指出,黑米保留了外層糠皮與胚芽,因此膳食纖維含量明顯高於白米與紫米。這些纖維能延緩葡萄糖吸收,增加飽足感,對於體重控制者具有幫助。此外,黑米富含花青素,這是一種天然抗氧化物質,能對抗發炎反應並維護心血管健康。甚至黑米的抗氧化能力可超越藍莓。

黑米在血糖反應上的表現相當突出,其血糖指數(GI)約落在42至50,屬於低GI食物。這對糖尿病患者或需要控制血糖的人特別重要。李思賢醫師解釋,原因在於黑米含有較多直鏈澱粉,其排列線性且不易被消化酵素分解,消化速度較慢。反之,紫米與糯米主要成分為支鏈澱粉,分解快、吸收快,因此血糖容易快速上升。這也解釋了為何部分人誤以為紫米健康,卻發現血糖控制不佳。

香氣與嚼勁 帶來額外飲食效益

黑米煮熟後帶有淡淡堅果香氣與嚼勁,口感與白飯的柔軟不同。李思賢醫師提到,由於米粒較硬,需要更長時間咀嚼,進而增加進食時間與飽足感。對於想減重或降低食量的人,將部分白米替換為黑米是一種實用策略。多數人在進餐中途就會感到滿足,避免無意識地過量進食,減少「一碗接一碗」的情況發生。

食用黑米過多 易導致脹氣或消化不良

雖然黑米具有多重營養優勢,但仍需注意幾個細節。李思賢醫師提醒,由於其膳食纖維與植酸含量較高,若突然攝取過多,可能導致腸胃不適,如脹氣或消化不良,因此建議循序漸進增加食用量。另外,黑米仍屬於碳水化合物來源,血糖敏感族群在食用時應搭配蛋白質與健康油脂,以幫助血糖曲線更加平穩。

冷卻再食用 能增強血糖控制效果

李思賢醫師指出,若將煮熟的黑米冷卻後再食用,澱粉會部分轉化為抗性澱粉,不易被小腸消化吸收。這樣能降低餐後血糖波動,對需要嚴格控制血糖的人尤其有益。因此,建議可嘗試「煮熟後冰存」的方式,再以加熱或冷食的方式食用,讓黑米發揮更佳的代謝效益。

綜合來看,黑米不僅能提供持續穩定的能量,還具備抗氧化保護作用,屬於值得納入日常飲食的慢澱粉選擇。李思賢醫師表示,相較於快澱粉,黑米能延緩血糖上升並維持飽足感,對代謝健康與體重管理都有助益。在日常餐桌上,嘗試以黑米取代部分白飯,能讓飲食結構更均衡,並在長期中改善血糖穩定性與身體狀態。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圖片來源:Dreamstime/典匠影像)

(圖片來源:Dreamstime/典匠影像)

延伸閱讀:
·減肥不敢吃白飯?醫點名「6種人該每天吃」 解便秘還不會胖
·白飯熱量高?糙米、紫米助減肥? 營養師公布「5種米真實熱量」:答案超吃驚

查看原始文章

健康指南: 秋冬呼吸道疾病高峰期

做好防護措施 讓免疫力站穩腳步

更多健康相關文章

01

41歲女星0期乳癌「全切」 僅1%機率仍不幸復發

中天電視台
02

地瓜葉穩血糖又抗癌 醫:2吃法是大忌

中天電視台
03

坣娜證實肺腺癌病逝!丈夫曝臨終遺願:緊抱愛妻直到平靜離開…「居家安寧」6項護理服務圓善終

幸福熟齡 X 今周刊
04

肺癌早期超安靜!醫點名「2族群」務必檢查 早發現存活率高達九成

健康醫療網
05

溫體豬回來了!農業部揭「恢復供應時間」 但這1事仍全面禁止

常春月刊
06

死亡率是流感2倍!RSV大流行「無藥物治療」 醫示警高風險

三立新聞網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